对于考研中背诵的思考和收获
考研里面英语是要背的,政治也需要背,很多人的专业课也是都需要背书的,因此这个背书对于我们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点。我是个工科生,本来背东西对于我来说不是很擅长,但是经过了考研政治和英语的洗礼,在老师和其它学长那边我学到了很多,现在对于背书也不是很慌了。
生活中的“天才”
大家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应该都会在班级里面碰到那些很聪明的人吧。不知道你们在感慨他们的聪明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件事情,他们是真的就智商很高吗,还是说他们比我的更会运用自己的大脑。
我是有请教过身边这些聪明的同学,我发现他们不仅记忆力好,而且很善于寻找方法,运用方法,加快自己学习的效率。大家要是看过最强大脑,注意他们比赛后的谈话时,也会讲到自己记忆的时候运用了那些方式,是规律记忆,或者记忆宫殿等。
不过有些记忆的方法太高阶了,我们也不需要去会用。我刚刚讲这些只是想说一下,聪明的人只是比我们更容易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达到很高的效率。然而其实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是天才,大家其实都差不多,而且那些天才也不会和我们比,毕竟太优秀了,哈哈哈哈。
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了,既然大家都是差不多智商的,为啥有的人学习成绩就是比我好,背东西就是比我的快。其实这就是教育的问题了,在上了大学之后,我就发现了一点,在教育水平不发达的地方,那些同学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面都要稍微落后于其它的同学。例如在江苏南京和南通,家长也很重视教育,因为江苏的竞争力也大,所以孩子会报各种的补习班,宁愿花重金也要送给名师和名校里面,想尽办法提高成绩。
在我高三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情。那时候两个隔壁班的班主任都换成了只负责高三教学的老师,然后就发生了一件很痛心的事,刚开始我们三个班都差不多,结果几次考试一下来,隔壁两个班级就把我们班给甩在了后面。我原先在那个班级的朋友,也突然都开始认真学习了,而且成绩也比我高了。
我就问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说:其实开始的时候老师真的是很严,他们也很讨厌,但是慢慢的,他们就发现按照老师要求的那样学习,成绩也上来了,也开始主动学习。我听完之后,感觉很神奇,也很痛心,因此我经常跟他们凑一起去偷师。嘿嘿!
名师的作用,我更大的体会就是在考研时期了。考研的时候都是要你自己主动去学习,再也不是高中的时候有老师管着了。你需要自己去看经验贴,去听别人的推荐,去找好的老师听课,我开始的时候也跟错了老师,每天也听也能学到东西,但是相比于之后跟到的好老师,那效率真的相差太多了。
从准备政治的腿姐(陆寓丰)那里,我学到了建立思维导图,建立课程体系的框架,将政治的内容理解了之后,建立好框架,梳理好知识点,再去背内容也不是那么难。做题的时候,错误的地方,也是自己框架里遗漏的地方,再补充进去完善整个体系。并且做政治的大题,腿姐也会教我们怎么答题,如何分析题目,如何寻找要点,解题的时候匹配框架中的哪些内容。
这一点也会保证我们在最后政治大题没压中的时候也能取得高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的很感谢。别的老师可能也会讲到这些,但是能带动着你学会这些,运用这些是最难的,这点正是好的老师能帮助到你的地方。
在英语的学习方面,我接触到了新东方的唐迟和王江涛老师,他们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英语的看法。对于英语,大家有没有想过它也就只是一种语言,汉语,它也是一种语言,它们之间也都是相通的,甚至英语还要比汉语容易理解。
我们都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做了那么多的阅读,难道把字换成了英语单词就不会了吗?况且我们的英语阅读题目可要比汉语的阅读简单多了。不相信的话,你可以试一下拿着阅读的译文和题目的译文,当成汉语来做题目那肯定就不一样了。不过单词还是基础,背单词一定不能断。
我之前也有提过,英语的文章很注重逻辑性,他们会首先把观点表明出来,因此做阅读的时候首段,每一段的首句以及尾段都是很重要的,首先通过这个你就可以理解文章的主旨。作为出题者,题目也是要围绕着主旨来的。所以很多老师说阅读的解题技巧时候,总会提到主题至上。
好像写的有点偏题了,还是回到背书上面来吧,对于背书,我的看法是,死记不可取,我们要理解,梳理知识点,建立出知识的框架,最好的是有点发散思维,可以联想到自己已知的东西上面,加深记忆。
不定时的把自己整 理的框架拿出来,闭上眼睛,看看自己能不能回想起来,检查记忆。大家背书总是背了就忘,不知道你有做到上面的几点吗?如果背的时候,逻辑是混乱的,我个人是觉得记不了长久的,在解题运用起来也会乱。
终于写完了,都两千字了,能看下来的也都是勇士啊,希望我写的是对你们有帮助的。我感觉考研期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自主学习,多思考事物,而不是简单的接受别人传授的知识,当你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