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不是目的
----桂山夜话(2024.4.3)
最近,在做跨学科的文献学习,所以,看到什么,就会自然而然与其联系起来,并愿意表达。
昨天下午校内观摩到两节数学课,其中一节是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课例尝试。使用的素材是杆秤。
活动之后,专家有点评。个人也有些想法被激发……
其一:为什么有……?
在探究发现了杆秤的原理---铁块重量与距离乘积相等之后,老师问学生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杆秤?得到学生热烈的响应,然后,全班便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将老师统一提供的材料做成杆秤……
用时超过5分钟。当时就在想,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制作杆秤?这与数学学习有什么关系?
联系教者的初衷----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这是数学+的一种积极尝试,但是,始终不能忘记数学才是根本和前提,因此,活动设计不能冲淡数学味道,弱化数学本质。
其二:……在哪里?
本课以杆秤作为课堂学习的学材,那么,基于数学教材,本课学习的生长点在哪里?纵观全课,铁块重量与距离乘积相等这一数量关系当算一个。那么,其他呢?难觅踪影。另外,如果上述关系是重点,那么,围绕这一学习重点,还有哪些链接和应用?着力不多,即数学学习的目标不凸显。
在数学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对老师而言,是一种很有意义,也很有担当的尝试和实践,值得肯定!具体如何落实呢?目前看来,遇到了和“数学故事汇”一样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数学故事汇”无论是学生视角,还是教师视角,都已经跌跌撞撞,走出了较远的一段,也在不停的遇到问题当中解决问题,在不停的解决问题当中想到和固化了一些能够理论与实践自洽的做法。
但是,“数学故事汇”仍然还在如何实践,即具体策略和路径的探索上有待继续努力和提升。
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和“数学故事汇”想开去,自然就会想到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站在学生立场,是凸显素养导向;站在教学立场呢?是如字面意义那样,跨出学科吗?也不尽然。其实,跨学科首先是要认识具体学科,在尊重学科学习规律的基础之上,再去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借助这些隐藏的本质联系,设计教学,创设情境,借助主题,综合活动,沟通起不同学科,以实现以一当十的教学目的与追求。
所以,跨学科首先需要尊重具体学科,这与围绕数学学科学习、为了数学学科学习、通过数学学科学习,开展各种探索,异曲同工,殊途共归。由此可见,跨,显然不是目的。
再由上述关系继续思考,并厘清,面对各种理论,我们当保持清醒认识,牢记初衷,抓住本质,方能不随波逐流,让教学目标、教学主张,经由不同活动,借由不同理念,越擦越亮,越用越明,使得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能在实践中研究(学习),在研究(学习)中实践,信念越来越坚定,方法越来越多样,专业越来越自信,行动越来越自由。
----2024年4月3日,写于桂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