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抱怨”者的自述
今天我讲述的是一位“抱怨”者的故事。
“抱怨”这一话题在我文章中出现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因为我认同“抱怨”是第一个要改变的坏习惯,但它是确实是一个不容易被克服的难题,所以它在很长一段时间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停留。
关于抱怨,如果说在专栏的反复学习是刷新旧概念,是一种觉醒;那么现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案例就是验证真理的过程。
这其中追触动我的是朋友小王的故事。我们的在笑来老师的专栏认识的,他在我们印象中是积极主动、乐观上进的人。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在它的记忆里在家庭环境方面有件事一直耿耿于怀:
因为自己的父母属于自己不学习知识也不相信知识有用的人。
为了有了一个和别人的谈资,就不顾一切的让孩子去学好(确切说是考好),手段也是非打即骂,所以给他的童年留下了很深的伤痛。
更可怕的是,因从小受他们形式作风的影响,在工作头的几年不停地吃亏,弄丢过一个工作,破碎过一段好恋情。可他们对此视而不见,因为他们感觉掌控不了我了,也没能力帮我,索性就撒手不管。
于是小王开始讨厌自己的家庭,甚至不愿意再踏入家门一步,这种事虽然不会向别人抱怨,可心中的怨气时不时就会冲入大脑,影响当下的工作。
后来通得到上的学习,,我强迫自己静下心,一遍又一遍仔细阅读专栏里的文章。他发现,问题并不全是家庭,自己也有责任:
因为,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却希望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不管因素是否和家庭有关,这个念头本身就有问题,它来源于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
朋友说:“我能这样想,并不是放下了“怨恨”,而是觉得不应该把家庭因素牵扯进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唯一的方法,抱怨只会对自己的成长起到反方向的作用。”
并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知道道理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所以没有打算一下子就能够停止抱怨,但我开始注意自己的情绪,并且持续的跟进(记录的方式)。我不相信“时间冲淡一切”,因为这是被动的,不是好办法,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变强,强到能够包容一切,能够在面对过去的伤痛时一笑了之。
一位“抱怨”者的自述小王的讲述和深刻的总结,也让我很有启发性。
把自己的价值,寄托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
生活中就不得不多出很多不必要的抱怨,因为你永远控制不了别人。
你有曾报怨过自己么?
一般不会吧。
抱怨的实质是什么?
抱怨的实质就是对外界的反馈过分关注。本该是自己的问题,借口外界的不公,去给自己暗示从而达到减轻自责、减少压力、降低痛苦的效果。
生活中轻微自嘲式偶尔的抱怨可以有,抱怨的对象是自己,这才是高手的抱怨,有舒缓压力的作用。
但生活中大多数人大量存在的是对他人的抱怨,对外界的抱怨,进而感慨命运的不公,痛恨时世的不仁。
很喜欢笑来老师那句:
有问题,能解决就解决,这是能力;不能解决就接受,这是坚韧。
而不是成为乱撞的“刺猬”,成为负能量制造机。
一位“抱怨”者的自述那么,如何降低抱怨的频次从而达到没有抱怨或者高手的抱怨境界?
仅仅是抱怨时候启动弹窗模式做个提醒,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持续较短时间,习惯的力量巨大,只有认清抱怨的实质再开启弹窗提醒模式或者停止抱怨成为习惯后,不再需要弹窗模式。
认清抱怨的实质无非两点。
一是不假外力和求诸于己。成长是你个人的事,哪怕是你做出对他人的贡献或帮助的事,都要牢记,这些体验和成长都是你自己的事。
二是减轻对外界反馈的过分关注和对他人的认可索取。
关注你自己,将这个方法践行下去,自然而然,你认清了抱怨的本质,也就无所谓抱怨了,哪怕你不自知的叹气,也是对自身能力不够的感叹,从而达到了高手抱怨的境界。
总结:找别人的问题简单而又没有风险;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