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行的一些感受
回到南京。
在出高铁站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老丁前几天说过的一句话:等广东行回来后,好好分享分享出去的感受。
那,不是必须的嘛。
这次是18号出去的,当天上午到达深圳,次次日到香港,接着是珠海、中山、顺德、广州,最后回到南京。
如果说此次广东行最大的感受,那就是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阶层。
关于阶层,在前几天的日记里都有过只言片语。
如果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呢,那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所以你若想望子成龙,那么就先让自己变成龙。
另外就是,让我深刻理解了“父母就是孩子的起点”这句话。
那怎么来解释这句话呢?
最简单的一点,你能否把孩子送到香港接受教育?
如果你能做到,那么孩子就是站在你的肩膀上成长,如果不能,那就是和其他同龄人的差距。
这种差距你怎么追?
在后天的成长中你很难追上,因为你改变不了环境。
当然,你也可以唾弃,我在家上的好好的,凭啥非得去香港上学?
但事实呢?
的确不一样,这不是嘴硬就能硬的过去的。
在香港的那天下午,我们从香港大学出来,坐大巴赶往山顶。
大巴上有很多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的,这些人可能是香港人,也可能是周边城市的人,比如深圳、珠海、澳门,可以排除的是,不是游客。
还是那句话,一看便知,一闻便晓。
我们去的时候,恰逢下班高峰期,所以路上有点堵,从山脚到山顶开了将近四十分钟。但是车上的乘客一点没有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反而很开心的欣赏着沿途的景色,在中途,甚至有一些小朋友唱起了儿歌,是用英文唱的。
很好听。
不知是班歌还是校歌。
从这点可以大概判断出,这些孩子是在香港上学的,因为香港这边是纯英式教育,上课貌似都是用英文,当然,也可能是周边城市的私立学校。
我和帆的坐的是第一排,恰好我们后面一排是一对母子,我猜测她们是内地人,但是那对母子全程基本上都是用英文交流,偶尔说普通话,小孩子年龄不大,应该是在上小学的年纪,但是英文说的特别流利,而且很地道。
在我们下车后,帆的也感慨了下:这就是差距啊,以后一定得把英语学好,不然这些小孩子都比我们强。
事实的确如此。
像我们都是念过大学的,可是在这边都不敢说英文,怕丢人,真的是比不上这些娃娃们。
也许你又会问了,为什么非得说英文?
的确,在我们真正强大时,是没有必要学英文,没有必要和外界交流,因为我们就是最厉害的。但事实是我们现在不厉害,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的,那么呢,就需要用到英文。
就像这次广东行一样,如果我们所处的城市本身就牛逼,那么我们就不需要这么辛苦的往外跑了,我们完全可以享受自己城市的利好,见识、视野、格局。
可事实正好相反。
我们与那些厉害的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香港。
差距有多大?
说一点就好了,我们在香港住的酒店里面是没有一次性垃圾袋的,房间里只有垃圾桶,是宜家卖的那种,我当时还很好奇,为啥没有垃圾袋呢?
我后来想了想,可能是出于保护环境的原因,垃圾袋是不可降解物质,所以他们为了避免这些索性不用,更不会允许生产。
不仅是垃圾袋没有,像平时的购物商店里的塑料袋也不用,都是用的纸质袋子,而且是普遍现象。
这就是一个城市的格局。
你怎么和它比?
最近不是出来一则新闻嘛,上海市开始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违反者罚款。
但是人家香港呢,现在也是普遍现象了,而且做的还特别好。
我们在香港大学参观时,发现每个墙角处都不止一个垃圾桶,至少三个,我每看到一处垃圾桶,都会把盖子掀开看一下,发现纸张是纸张,饮料壶是饮料壶,一点没有混放的痕迹。
但是路过景点就不一样了,貌似又恢复到和内地一样的模式了。
很多人都说深圳的规则意识很强,例如车辆过斑马线时得等行人先过去才能过去,正常乘车时前排后排都得系安全带。
但是殊不知这些规则意识都是建立在罚款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罚款的约束,也未必会做到。
而香港呢,一切都是凭靠自己自觉,完全凭着道德约束。
也很简单,就一点足以看出,在乘电梯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全部是站在右边,左边留给那些着急往上走的人。
貌似这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潜意识了,压根不需要别人提醒。
作为外来的我们,你看到别人都这样,你还好意思站在左边嘛?
所以呢,就像学习英文一样,我们也得定期的出去看一看,学一学。
不仅要知道别人优秀,还要知道别人是怎么优秀的。
下一站,日本。
落实开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