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时停错觉引发的绅士灾难
——小说《时间停止的那一天》深度解读
英国绅士文化据脑神经科学研究,一般人都体验过:“时停错觉”:当你的视线从其他目标比较快地移开,然后定睛注目一只走时正常的钟表——机械有秒针的,会看见秒针暂停,间隔约1秒后再继续走动。还有记载说,有人体验时停错觉甚至“见”到秒针退行1秒。
1972年,国际计量局执行首例地球闰秒。小说主角——英国少年拜伦·赫明斯,正就读温斯顿男校,即将参加公学入学试,他爸爸是伦敦职场精英,专职妈妈漂亮文雅,小妹露茜少不更事,他家拥有“克伦汉府”水边大宅、“美洲豹”豪车。这是一整套的绅士家庭标配。了解英国文化的读者大概知道,该国绅士是备受尊敬的阶层,绅士身上集中无数优秀品质,近乎我们中国人的“君子”理想。
然而这一切,在这年6月某日早晨,发生了逆转。这天回校出发太晚、又遇浓雾,妈妈抄捷径驶入爸爸叮嘱决不能走的迪格比路——穿过贫民区的路。这时拜伦正用心琢磨一条新闻:世界时间将在本月增加1秒,即“闰秒”,他无法接受,他担心有碍上帝创造的秩序,总之事态非常非常严重,他对政府和新闻媒体轻描淡写的处理表示不满。他看表,见到秒针往后移动了一下!一一当然这是时停错觉,但他误以为惊天的闰秒发生了,随即情绪失控,抓住妈妈肩膀用力拉扯尖叫要停车,导致小女孩珍妮被撞倒。
四下无人,拜伦受闰秒刺激惊魂未定,而他妈妈看似不知道出了事故,他们的“美洲豹”匆匆驶离。
这个动作背离绅士身份,对应我们中文属“君子不齿”了,拜伦由此陷入深深的愧疚、自责,同时又心存侥幸、否认、自辩。他希望自己确信妈妈对车祸一无所知(这样她的道德就清白了),又希望:自己看到的车祸是幻觉,即使发生了但没有留下证据、或者珍妮毫发无损。但不久他找到了证据,于是求教同学詹姆斯,拟定、实施挽救妈妈的行动。小詹姆斯也来自绅士家庭,他劝说拜伦运用理性、逻辑判断去拯救妈妈。经过多方周折,拜伦揭穿贝莉弗,她唆使女儿装成右膝盖受重伤,讹诈拜伦妈妈不断花钱保平安。
拜伦终于让珍妮袒露出两个膝盖,都没有伤疤,贝莉弗的骗局收场了。而拜伦的恶梦可以同时结束了吗?不,才刚刚开始。绅士的内省、对自己道德轨迹的无限在意,使拜伦和他的妈妈,感受到越来越强大的压迫力。即使贝莉弗被识破,即使珍妮从未受伤,即使不留任何证据,——车祸肇事逃逸,这是无法改写的事实!
拜伦想自我救赎,詹姆斯策划了一场音乐会,募捐帮助珍妮,结果弄巧成拙,成为压垮这个绅士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音乐会上他的妈妈内心感受到自己颜面尽失,自己貌似光鲜的绅士身份,再也容纳不下背负“劣迹”无法洗脱的自我。
西方文化背景下,时间,是上帝创造的恒定秩序,是人的“先天直觉观念”,人无需专门学习,都能掌握时间知识。而人类自行增加闰秒,就是破坏上帝秩序,后果极其可怕。它难道不是一个象征?拜伦妈妈崩溃前有段“扔掉时间”事件,它有什么暗示?绅士的纯度,不可能排除一些人为加进去的杂色,这足以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拜伦家的结局悲惨,父母自杀小妹失联,而拜伦罹患妄想症,总是幻想自己会伤害别人。16岁时,拜伦的绅士前程彻底毁掉,他神志失控住进贝什利山精神病院,接受一次又一次的电击、治疗,往后,就这么度过浑噩的40年,直到医院停业。
这本小说,如果你没看出作者着意表现英国人的绅士情怀,似乎很难读懂全书精神。老年吉姆落泊潦倒,被咖啡馆老板米德轻视,甚至要解雇他。但吉姆在上班时间偶遇少年时期的挚友,一番叙旧,让米德听出他不一般的绅士身世,即刮目相看,不但没有责备他疏忽职守,还送上饮料和肉馅饼:“原谅我,吉姆。”“我端来了饮料,管理层免费赠送的,两位绅士请坐。需要撒点调味品吗?”(全书倒数第三节《久别重逢》)
拜伦入住医院前,警官评价:“可是他才16岁,而且他也没有什么不对劲的。……他说他很危险,可是只要看他一眼就看得出连一只苍蝇都不愿意伤害。”入院第一天护士这么劝说不愿脱去鞋子的拜伦:“你瞧,……很多绅士待在这里时都穿拖鞋。”(倒数第二节《一个名字》)
拜伦住院,改名吉姆。小说的结构恍如一首赋格曲,16岁前家住豪宅的拜伦,56岁夜宿露营车的吉姆,两个角色同步展开,场景在留声机时代/WIFI时代之间,交替切换悬念迭出。拜伦故事陈述“绅士离去”,吉姆故事诉说“绅士还在”,错落成复调织体,凸显叙述的美感,直到小说划上句号:“他不再是两个人,他不再是两个割裂的故事,他已经融为一体。”(倒数第一节《一个不同的结局》最后一段)
附 录
何为绅士?
“一个不给别人痛苦和麻烦的人。”——[英]约翰·亨利·纽曼(1801-1890)、作家和宗教改革家,对绅士的定义。
“培养一个绅士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英国谚语。
何为闰秒?
与“闰年”、“闰月”、“闰日”一样,可理解成地球人统一校准时钟,校准单位为秒。国际计量大会于1972年首次执行闰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