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构学习法
罗胖子的一篇文章《 同构学习法》:
他从费马大定律说起,一个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的通的大定律。得出同构学习法的定义:一个领域的方法,可以对应解开另一个领域的问题。从一个领域入手,可以帮我们理解另一个领域的规律。
又给我们讲了一个熟知的故事:有一张世界地图,撕碎了,让孩子拼起来。这个工作本来很难,但是孩子很快就完成了,为啥?
因为这张地图的背面,原来是一张人像,孩子是反过来拼人像,人拼对了,再翻过来地图也就对了。那句心灵鸡汤的说法是:“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其实,这也完美解释了什么叫同构学习法。
接着又列举了几个例子。
1、音乐和数学的同构关系,很早就有人发现了。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到开普勒、伽利略等等,这些人都研究过音乐与数学的关系。 数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音乐,就它的基础来说,是数学的。”
什么声音好听,什么声音不好听,是有严密的数学规律的。所以,有人并不是音乐天才,但是从数学这个角度进入,也可以做出不错的曲子。
当然,同构学习法最重要的用途,不是解题和创作,而是学习。也就是通过一个领域的知识,来理解另一个领域。
2、还是拿音乐来举例子,严伯钧老师在他的《西方艺术课》专栏中介绍奏鸣曲式。如果按专业术语来讲,我们一般人听不懂,而
严伯钧老师是怎么讲的呢?他说,奏鸣曲其实就好比议论文,是不同的说话方式而已。
你会写议论文吧?先写一个论点,或者有的是两个论点;再写几个论据;然后再来一个反面论证;最后重述主题就结束了。
奏鸣曲式是一样的。先来一个第一主题,有的奏鸣曲比较大,来个第二主题,这就是呈示部,也就是论点。之后,所谓的展开部,就是论证这几个论点,你得举例子啊。议论文中还有一种论证方式叫正反论证,就是举反例,奏鸣曲中也有:大调转成小调,把一个光明的旋律变成黑暗的,让你体会一下。最后议论文要总结点题,奏鸣曲也一样,主题要再现,也就是再现部。
那么,为什么同构学习法有效呢?
因为这个世界绝大部分知识领域,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天然世界,一类是人造世界,也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这两个世界内部,往往都是同构的。
比如,在人造世界中,人的情感表达,无论是文字、音乐、美术、视频,在深层逻辑上也同构。触类旁通,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我们再深看一层。其实“同构学习法”不仅是可以用一个领域解释另一个领域,它还有一种更大的作用:就是用一个领域的知识,去揭开另一个领域被刻意隐藏的东西。
比如在艺术领域,如果从艺术讲艺术,就会拼命强调艺术家的创造力。这当然没错,没有创造力,还叫艺术家吗?但是如果只这样理解艺术,就会忽略一个被刻意隐藏的因素,那就是技术。
很多艺术家,都有独特的技术工具,但是他们往往秘而不宣。
今天介绍的“同构学习法”,一共有三个用处:
第一,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
第二,理解其他领域的难点。
第三,揭开其他领域被隐藏的秘密。
其实就我的理解就是如何能用吸引大家的方法解释一般人难理解的高大上的概念理论,或者融会贯通。而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构建我们的知识网络,那样就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