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会爱自己,才懂得爱孩子

2019-08-20  本文已影响0人  扑妈在成长

「成为父母的重任,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丰沛孩子的内心,你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

                        忘我

当我的孩子出生时,看着这个嗷嗷待哺的小肉球,母爱被无限激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好好爱你!

我的眼睛无法从他身上离开,看也看不够,抱也抱不够,整个人每一秒都在准备着去回应他的需求。没日没夜的喂奶,抱着哄睡,用眼神、语言、肢体,一切我能想到的方式时刻与他保持链接,我进入一种忘我的境地,从无怨言,心甘情愿。我在生孩子前的人生当中从未有过如此体验。

儿子一岁多时,我带他做公共汽车,车上有个几个月大的宝宝被妈妈抱着哄睡着了,我看到这一幕感叹道:“你看这个宝宝这么容易就哄睡着了!你可不是,你要边吃着呀呀,边抱着你走来走去才肯睡觉呢!”听到我这么说,他竟然笑出了声,我听出他笑声里满满的得意和满足。我懂他,他也懂我。

然而“爱”这个字,说得出来,却难以做到。

说实在的,作为一个母乳妈妈,我自认为已经不能更多的知道该怎么爱孩子了;学习了那么多知识,将孩子的起跑线定义为父母的个人成长,我自认为找到了无比正确的方向。我用那么多美好的词语,尊重、满足、抱持、共情、陪伴、游戏力、榜样、引导……将自己从头武装到脚,却仍然抵不过我对他控制不住的情绪和无休止的管教。

当面对一个从身体到情感都需要无限依靠你的孩子时,自身的能量除了被无限激发,自身存在问题的也一展无疑。


                        麻木

这份忘我的爱一直持续到儿子两岁半。在这之前,我筋疲力尽但从无怨言。之后,不知为什么,我失去了耐心,无法将所有的注意力倾注在他身上了。

儿子四岁半时,越来越会表达,有时会说:“妈妈,我小的时候你也没跟我这样发过脾气啊!”

我想他心里感受的落差可能来自于我是否全神贯注的在陪伴他。有耐心的我,和失去耐心急于寻找自我的我,从内心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的人还在全程的陪伴,但是我的心做不到那么全然关注了,所以儿子向我表达了他的不满。

是身体的感受提醒我从麻木到奋不顾身,再到觉察到自我的存在。

如果说生孩子的那一刻是我开启人生新角色的分水岭的话,那么,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忘我的爱中脱离出来时,我是清醒的,我仿佛获得了重生,仿佛活了三十几年,才感知到自己的心在跳动。我极度需要被满足,被释放,也是由此开始,才感知到怎么与别人划清自我的界线。

而分清心理界线的成果,就是明白了,当你的内心极度疲惫,难以负荷时,记得:不是孩子绑架了你,是你束缚住了自己。


                        挣脱

于是,我开始反思,以前对孩子的爱是“忘我的爱”,还是“失去自我的迷恋”,这是很难区分的。

从理论上讲,“忘我的爱”是关系双方的自我都消失了,但我的本真遇到了你的本真,自我虽然消失了,但却有了真正的存在感。“失去自我的迷恋”是以对方为中心,而失去了自我。

在“失去自我的迷恋”的状态中,是无法做到全神贯注的。虽然还在继续不停的付出,但是由于对自我的忽视而向外寻找存在感的动力去推动付出这个行为的。

好在“失去自我的迷恋”这种爱,也具有重大的价值。因为自我就像一个厚重的外壳,包裹着真我,通过对自我的极度追求,最终这个壳得以撕裂、破坏、摧毁。

成为母亲四年半的呕心沥血,我明白了,为了满足他,我要先满足自己。我对于孩子而言,就是特斯拉的充电桩,我对于我而言,就是要为自己找到充电桩的电源。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对怎样正确的做妈妈给出一个标准:Good Enough Mother,国内翻译为“ 60分妈妈”。意思是说一个足够好的妈妈不应该做到100分,重要的是做到给孩子一个时刻充满肯定、相信和帮助的抱持性环境,其他的具体行为,只要做到60分就够了。如果做不到这60分,只做剩下的40分,对孩子的成长也无益。

做出这样的反思对我来说实属不易,因为我的婴儿时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和照料。构建这样一种全神贯注的互动的关系的前提,是我要先学会包容自己,肯定自己。虽然我的内心深处渴望的是一段被倾注了所有的爱的情感回应,但是如果我不主动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解决问题,任由情绪发展,就会把亲情(还有爱情)当成自己的救赎,向外用力。


                       

                        重生

现在,每当我想在孩子身上使劲时,我就会提醒自己:好好的把注意力收回来,关注自己,看看是不是有需求没有被满足,想想应该怎么满足自己。

比如,如果我过于关注他的健康问题,我会想想最近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不是不太好,为自己做一些护理;如果我过于关注他能否早睡,可能是我自己缺乏睡眠;如果我很希望他能多运动运动,锻炼身体,那一定是我需要运动来排解压力了。直到有天晚上发生了一件事。

那天和家人吵了架,心里难过极了,满满的愤懑不知向谁发泄,堵在胸口喘不过气。回到房间看着熟睡的儿子,很自然的握住他的小手,想从他这里获得一点力量。接着,我尝试将注意力收回感知自己的身体,找到了那种难过的情绪来自于胸口,然后突然察觉,也许是我需要有人像我全神贯注的握着他的手这样握着我的手!

觉察的这一刻,我的心情立即平复了,同时也清醒的放下了儿子的手,提笔记录下来我此刻内心的需求,以便后续来满足自己。

我非常喜欢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一段话:“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成为父母的重任,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丰沛孩子的内心,你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再回到我个人的角色,我想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有人选择哀怨,

有人选择挣脱;

有人甘于沉湎,

有人迎难而上;

当幻灭到来,你收获恐惧,

我则泰然处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