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
孝,形声。从老省,从子。本义:尽心奉养
孝,德之本,确实是品德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那不用谈其他的品德。
孝来自于内在的真实情感,外在的表现只是形式,如果内心对父母爱慕,外在的孝顺的表现就会非常自然。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皆能有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敬,就是对父母的爱慕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对父母不敬,爱慕从哪里说起,如果爱慕,绝对不会有不敬之心。只是觉得父母把你养大,只是为报答养大的恩情,又或者受外在的规范,怕别人说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养,完全是外在条件的约束,强迫自己这样做,完全不是出自内心的真正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那就会表现出不敬,不耐烦,甚至有他们怎么不早点死的想法。社会上是很多这样的人。当然社会是很复杂的,也有特殊的情况,父母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的情况。
未完待续、、、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实,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的。现在很多时候都对父母很不耐烦,脸色不好看。为什么?因为知道父母是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可触怒的,不会对自己的职位啊,前程啊造成影响,而且也是最容易,最肆无忌惮的可以发泄的地方,而对别人,特别是上司,却小心翼翼,恭敬的不得了,实在是悲哀啊。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真诚呢?
一个人真诚的话,对于自己的父母一定是这样的。爱慕父母,爱护父母,你看到父母开心,脸上充满笑容,自己内心 一定是非常快乐的,非常愉快的,而且只要看见父母,内心一定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有一种安定的力量,就像小时候依偎在父母怀里的时候。为什么?因为父母是自己生命的来源。
人活在世上,难免会有计较,会考虑对于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以外的事情值不值得去做,比如报酬多少,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对职业有没有帮助等,但是对于父母,是不能有任何计较的。
宋朝有位学者说天下无不是父母,如果听了他的话,那就是愚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也是人,是人就会犯过错,如果自己的父母犯了过错,要态度温和,委婉劝阻,如果不听从,内心忧愁但是不怨恨,如果不及时劝阻,那是陷父母于不义,那是大不孝啊。而因为过错付出了代价,自己努力替父母补救。
在《论语》里面提到父母的还有很多,很多都是表达出对父母的真实的情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真是深有感触,自己慢慢长大成人,而父母却一天天老去,一年比一年多的白发,虽然是自然规律,但是不免会伤感和忧愁,多么希望自己和父母能一直在一起,直到老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能够渐渐感受到有父母在身边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看到父母健在,感觉自己的生命能够安顿下来,而不是一种居无定所,漂泊的感觉。
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回到从前,父母年轻的时候,我打开门,看见20年前的父母,父母回头向我微笑,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安顿。我觉得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梦。今天早上起来,我感觉世界都不一样了,哪里不一样我说不清楚。这是一种非常充实的感觉。对,充实,感觉自己的生命一下子充实起来,外面的所有的物质啊,一下变得不那么重要。以前孜孜追求的所谓理想,事业,都没有那么多执念了。过去放不下的东西,所谓的心结,人,事,物,看开了许多。我感觉自己的生命品质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