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花开

2017-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嗨一休
菩提花开

那年那月那天,在那座寺庙的庭宇里,看见一颗巍然挺立的大树,粗壮的树干和繁华的树冠上开满了奇异无比的花儿。那花,那红,綩约娉婷,美不胜收;那花,那红,超冠绝伦,惊艳群芳……天色向晚,但那片红却要把夜空燃烧得颤抖起来……

穿过啧啧称奇的人群和几个摄影家长枪短炮的阻挡,来到离树最近的地方,见一位老居士双手虔诚合十,仰望的眼睛里分明噙着一些激动的泪花……经过询问之后,才知道那树是菩提树,那花是菩提花。

菩提花开

后来学佛了才慢慢知道,菩提树就是佛陀当年在树下打坐成道时的那种树,它的原名叫毕钵罗树,后来因为佛陀在树下修行成就,所以也叫菩提树,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那么,菩提树上的菩提花当然就象征着智慧的绽放和觉悟成就的意思了。

那年那月那天,古印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经过长达六年的艰苦修行,最后他来到一颗大树下,独自默默发誓:不证菩提,宁可碎身,不离此座。经过连续四十九天的惮坐思惟,悉达多太子以常人无比的忍耐力,战胜了身心内外一切的魔障和困扰,终于在一个明星闪耀的清晨,豁然开悟,明了了人生与宇宙的真理,也即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圆满无碍的大智者——佛。

历史的脚步走了二千五百多年,走到今天,那一夜,终究成了一个千古传奇的秘密——令后来无数哲学家和考古学家孜孜不倦探索的秘密;那一夜,也开启了佛教兴盛的新纪元,一代又一代的修行者们沿着佛陀的方向不断实践着伟大的真理……

那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者说佛陀开悟究竟看到了什么——或者说他对人生、宇宙的真理体验是什么?为什么他的发现至今令全世界的哲人也无法超越?为什么他的思想一直像星空一样不断启迪着人们的生活和方向……

菩提花开

奥秘并非无解,那一夜,佛经是这样记载的:

一、佛陀感到过去的人和事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历史上的种种都历历如绘地展示在眼前,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时光流年,被一条细长的环索绵绵密密的联缀在一起,原来无始无终的时间,是在当下的一念,这一念之下已具足三千大千的风光霁月,说明了佛陀的修行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佛的法身存在于一切时中。

二、佛陀感受到远近的世界,慢慢地向他靠拢而来,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发出五彩的光芒。过去污秽的,现在转变成清净,过去丑陋的,现在是多么美好;过去黑暗的,现在呈现着一片光明。从青山的翠碧中,他体悟佛性的真如;从溪涧的涓流里,他证验了无我的真谛,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世界的远近,对佛陀好像已经没有了隔碍。这说明了佛陀所觉悟的已经超越了空间的有限性,离一切处常转正法。

三、佛陀觉悟到世间上的烦恼不如意,只是假名而已,而众生无知,执假为真,计较人我是非,妄起贪瞋痴,以圣者的智能来看,实在是百无聊赖,甚为可悯;佛陀证悟到生死无非假相,众生随着业力,在生死之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其实生死不是两个,而是同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伤感,种种的悲哀。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如是而已。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并非真正的死,吾人之所以贪生厌死,乃“我执”在作崇,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动乱、痛苦就如影般逼迫而来。去除了我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里异一,当下就能得大解脱,获大自在。佛陀此时的心情,恰如般若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除去我执,证得我空,因此能够度一切苦厄,超脱生死轮回。

四、佛陀觉悟到我和一切的人类、万物,原来没有对待、差别,虽是草木砂石,也具有菩提道种,皆为平等。佛陀发出震撼古今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众生因为妄起执着,一念不觉,遂沉沦于生死海中,佛陀证语到人生也好,宇宙也好,一切都被包含于万法缘起的法则之中。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没有独立性,恒常性,所谓缘起者,即相互因成,物物之间,互为因缘,关系密切,人我本为一体,我和你非二,乃至一切万物皆无差别,生命彼此是贯穿在一起的,融合在一起,彼此没有隔阂,没有障碍。一切的生命皆由如来藏中所引发,菩提种中所生,我即众生,众生即我,因为万物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帮助你非帮助你,而是爱护自己。我仇恨你,即仇恨自己,如果能够了解此理,则彼此应该互相尊重,共容共成,佛陀由于证悟了实相,因此兴起大慈悲心,大平等心,运用大智能来救度和他一体不二的众生。

菩提花开

——以上几点是整个佛教最核心的内容,抑或说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观和最有意义的生活理念。尽管作者在此采用的是著名国家大师南怀谨老先生对该段经文的白话翻译,但相信由于众生业报的原因——智慧和福报的不够,仍然会有一部分人对此内容不甚了解甚至不知所云。

我想再进一步把这段经文稀释成大家容易懂的语言是这个样子的:

首先说佛陀是一个人,虽然在历史上记载他是古印度的王子,但无论王子或者平民,都只有通过好好修行才能完成对自我的超越。而颇为有教示意义的是,当现代人依然把财色名利当做人生唯一追求的时候,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已经看透了尘世的真相,他认为即使再多的金钱,再高的权利也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和痛苦,如是他毅然离开了皇宫贵族,义无返顾地走上了修行的道路。

佛陀通过艰苦卓绝,空前绝后地精进修行,终于在菩提树下完成了对自我的伟大超越——同时也证明了人的潜能所能达到的极高境界——他果然消除了自己所有的痛苦和困惑,成为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大智者。佛陀在观修中看到了在业力中轮回的六道众生,他震聋发聘地指出世间有因缘果报的道德法则。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这是后来智者对佛陀真理的经验阐释。又说“众善奉行,众恶勿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令人心怀向善,克已奉献的道德理念。

佛陀通过无如伦比的修行证量,看到了万事万物皆平等一如的实相,他认为无论植物也好,动物也好,人类也有;无论小猫也好,小河也好,人也好;都“有情无情,同圆种智”,都具有远古而来的同类基因,都具有同样的生存权利和价值,都应该和谐相处,共荣共存,这是佛陀无比广大的慈悲心、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为佛陀用独特的慧眼看到了万事万物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的真实背景,所以他特别强调人要有觉悟精神。一个人觉醒了,向善了,学好了,也会带动其他人好起来,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慢慢变好起来;相反,一个人变坏了,二个人变坏了……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慢慢腐烂了,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也就是说人要有整体观念,人不只要为自己活着,家庭活着,也要为他人着想,社会着想。人不能为了自私而损害整体的利益,那样其实就是损害自己。佛陀认为做为拥有最高智慧的人应该担负起自己和他人共命运的的责任,世界的未来掌握在人的手里,人可以创造幸福,也可以毁灭世界……

所以他提倡人人要有爱心——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

菩提花开

回到现实,我们生活的是一个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伦丧、社会腐败的世界,人在其中的各种痛苦已经不堪描述,对此,每个人都已经感同身受,勿庸多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找回和谐的生活和曾经的幸福呢?佛陀说从自我觉醒、自我改善开始吧……

又想起了那惊艳无比,美丽绝伦的菩提花——菩提花,智慧之花,觉悟之花——你的菩提花开放了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