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爱吃姜,是因为有胃病?

2023-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给丘吉尔做饭

这话是鲁迅说的。

子曾经说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霉烂,鱼、肉腐臭,不吃。食物颜色变得难看,不吃。气味变得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饮食时间,不吃。不按定规切割的肉,不吃。调味的酱醋不合适,不吃。

吧啦吧啦,这不吃那不吃,让人很同情他老婆。偏偏他还要说女子和小人难养,我看他就够难伺候的。

最后一句:“不撤姜食。不多食。”意思是饭后留着姜不撤,但也不多吃。

我向来好奇:是他特别爱吃姜吗?这里头有什么大学问吗?我读书少,谁知道他这句有什么微言大义?

鲁迅写孔子,向来平视,如果他没有站得更高的话。所以他不会拿什么“中正调和”来说事。

迅哥说了:

“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他并非百万富翁或能收许多版税的文学家,想不至于这么奢侈的,除了只为卫生,意在容易消化之外,别无解法。况且“不撤姜食”,又简直是省不掉暖胃药了。何必如此独厚于胃,念念不忘呢?曰,以其有胃病之故也。

——《南腔北调集》之《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鲁迅到底学过医,他说的一定有道理。

但是我们女生也常常拿姜当零食吃,倒不见得是都有胃病。

以前零食少,学生能买到的无非是金桔粒、紫苏梅子姜之类,其中姜是最受欢迎的,分红白两种,红色的味道更好,其实是添加剂的作用,外面一层盐,里面的姜用糖等调料制过,还加了红色素,到现在也还有卖的。

关注“不撤姜食”一句的,不止有我,《论语》既然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历代的复习资料和课外书上都有解释。

知识点大体有这么几条:

1、姜能通神明、除秽恶,所以不管吃什么,都要配上姜。

2、姜能治病,比如胃弱症、冷痢等,对虚寒体质也有养生功效,“冬吃萝卜夏吃姜”,简直就是为现代人的空调病量身定制的。

3、姜能调味,去腥,是蒸鱼、炖肉的必备食材。

4、汉代,有种姜大户发了财的,还上了财富名人榜。(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千畦姜韭,其人与千户侯等。”)

5、姜能提神。我的芳邻、思想家、明朝遗民、在清朝生活了56年而没有剃发的王夫之说,晚饭后,姜可提神,防止夜里打瞌睡(《四书稗疏》)。

6、姜能延年益寿。按周朝的规矩,晚上不能吃辛辣刺激的菜,但唯独“不撤姜食”。中学必背课文《登泰山记》的作者、清代散文家姚鼐说是因为“葱韭之类气皆浊,不若姜之清”。姚老先生八十岁时还耳聪目明牙齿好,也不知道是不是吃姜的功劳。但苏轼的《东坡杂记》里写到钱塘净慈寺的和尚,年纪八十多岁,颜色如童子,“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明确说了是姜的功劳。

哎呀,绕了一大圈,我东坡大叔终于出场了。

今天提到这个姜的话题,就是因为读《苏东坡新传》,讲苏东坡讽刺王安石的学问:

王安石说:波者,水之皮。

苏东坡笑着怼他:滑者,水之骨。

我要在场,少不得还要补充一句:坡者,土之皮。哈哈。

王安石也好奇孔子为什么“不撤姜食”,有次跟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同事刘攽(音“班”)一起吃饭,忽然停下筷子向这位博学多才的刘同学请教。

老刘说:《神农本草经》上说,生姜吃多了人会变蠢,孔子知道的嘛,他是传道的,传的就是让老百姓变傻的道,又不好明说,所以,就让老百姓多吃姜,都变傻了好传道啊!

老王当时也哈哈两声。过了好久,才反应过来,老刘这是在讽刺他搞的新政是“愚民”。

刘攽很得意,把这事告诉了苏东坡,苏记到日记里,还说,老刘虽然是开玩笑,但老王的学问嘛,基本上就是这个路子。

不久,苏被贬谪到海南,有天喝到放了姜的粥(啧啧,皮蛋瘦肉粥、生滚鱼片粥都是要放姜的),感叹道:唉,难怪我蠢啊,原来是姜吃多了。

总结一下,我想说的是:

1、人还是要多读书,不然被骂了还不知道。

2、不论是读什么圣贤的书,都不要迷信,先把眼光放平,才有平常心。

3、尽信书不如无书,但只信一本书也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