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佛法角度判析中庸催眠术
《中庸催眠术》-此书是上一部《论语镜像》的理论升级版。进一步分析儒家经典里逻辑模糊荒谬之处,进一步提纯大众的国学思维素质,提升逻辑能力,增长智慧,让国人对所以然的模糊传统国学概念,上升到知其然的明晰。
后记节选
1、佛教的判教观-三法印法则
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静涅槃。
首先是“诸法无我”,它翻译过来就是说,符合佛法的一切观念,都不会是以个人意志为真理,真理没“我”与他的区别。
这条是讲真实的“法”——法则,是具普被众生的共性,所以其中不存在“我”的主观性,也不存在唯心的“我”态。由于“无我法”的提出,没有了“我态”的观念,观察必然是要求客观和实证的。
即然生命中实行的观念是否定“我态”的,那么生命意识上已明了:这个生命之外的“我”,是心理上的一个不具真实性的假相。它没有实体、也没有继承于肉体之外的“灵魂”性。灵魂之类可去继承“我”的特征,在佛法的法则中被永远的剔除了。
所以,佛法在“三法印”的鉴别中,不承认灵魂、鬼神、仙妖、上帝和阎王,以及让这些子乌虚有的东西们,所可以居住的天堂和地狱,托于他们而立的所谓“法则”,也皆归于旧文化的灰烬。“诸法无我”把脱离了物质条件的,所谓的“精神的灵魂性”首先给否决掉了。诸法无我,是立足于“法”和“我”两端做出议论的一个判例。“既有法,何有我”,所以真正的佛法指出,追求灵魂上不灭的“我态”,乃是一个人类的大妄想。认识到了这点,才是佛法的真理体会者。
第二条是“诸行无常”。直译是指:人类观察行为所得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
“常”是形容所观察到的一种恒定态。这是强调了人类心理的主观经验,会干涉到观察行为所得到的结果,各个主观心理会对物质的描述产生不同的作用。这条法印的提出,为上面的“诸法无我”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观心理的“我态”,是个“无常”的心理现象,而非实有灵魂的继承者。“无常”一词,准确地勾勒出了佛教反对唯心主义灵魂观的关键词。
第三条是“寂静涅槃”。这条法印是指出了真正佛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无有争议的共识。
“寂静”一词,体现了真理被实践后的认同。“涅槃”是指修行者成就的传统归宿,它不关涉到“死亡之后”,死亡之后要继续的“我”永远只是个无根的妄念。
所以,并不是生命之外的事,而是在生与死之间的生命过程内,一个真理法则的印证和共识。这条也是支持前两条法印的基础,是有关佛法“目的论”的范畴约束。直译为:当生命用它的生命区间来印证了真理后,所得的结果即无言的喜悦。
三法印中,“诸法无我”主张了唯物主义的人生观;“诸行无常”承认心理行为对人类观念的反作用力,这是佛教世界观的总结;“寂静涅槃”是佛教的方法论,它明确指出了议论真理之目的,是为了在生命间本然共识的体验中,达成了生命无言的喜悦,而不是其它。
这三条之所以称为“法印”,是因为它是认可某一理论或实践,是否达到与佛理相统一、所必需经过考量的一个最重要的信用“印证”,用其去考量法印的俱存否,是鉴定个人思想的必要工具。不论你的名头多大,智慧多高,在理解佛典和佛法上,若不能顺利通过三法印的挑剔,就是修行不到位。这种传统看法,已是千百年来佛教各宗派,所共同遵循的重要原则。事实也是如此,对修行人言论和文章正确与否的研判,判教规则的“三法印”给了人们一个最为可靠的理论省视工具。
2、三谛-佛法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有人问,大乘佛典有不少涉及了天堂地狱鬼神的确凿字句,难道佛陀本人的言教不符合“三法印”吗?
其实,大家只识经文表面的字句,不知佛陀的大乘经典里,更有着“三谛”来让我们把握。天堂地狱鬼神字眼的层面,只是归在“假谛”的性质上,它并不是“真谛”法理。假谛是为真谛服务的逻辑设置,假谛是逻辑学上最简单的一种表达方式,文学上称之为寓言的比喻法。假谛内容的逻辑命题确定就是“假”的,没人会认为寓言便是真实的,它只是一个假设。所以,假的命题所涉的内容物,如那鬼神天堂和地狱,都一并归于“非真”的。
佛教以明言拥有着寓言的“假谛”,成为“非有神论”的理论证明。这种对经典应持的辩证态度,称之为“道谛”的中道观念。而“三法印”实际上就是归属于“道谛”的,真假谛上的修持者应当行于道谛。
行于道谛、以“三法印”为鉴别的手段,揭示了人们在修行之路上,必须要重视到寓言内在的无神论特征,以及寓言假谛与理论真谛间有机的哲学关系。
简而言之,假谛内部所述的因果逻辑,是“非真”的;而真谛内部所揭示的因果,则是“非假”的。所以“三法印”要求人们在言行把握上如得鱼而忘筌,做到弃“非真”收获到“非假”。又如剥笋去壳的袒露真心,真谛入手而鬼神自无。
因此,念读拥有丰富比喻内涵的大乘经典,“三法印”是自鉴与他鉴所必需经过的“道”!不能经过三法印勘验的神神叨叨言行,无论他名头多大,无有是处。
承认传统佛教辩证唯物主义的约束条款,这个“三法印”对我们修行人的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觉而觉他的能力。 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来观察真理与否,是佛教传统里很好的学术习惯。
事物的变化依缘的变动,也有各类的表达,变化是无常多样的。人们所总结出的事物法则,是不以个人“我”的意志改变的。真理乃是普被观察的可证共许。达到双方主客观的心服口服后,就必然会回归于身心的寂静。寂静了才是我们一期(一生)辩证修学的涅槃结局,才是修行之路的一个完美结束。
附《中庸催眠术》目录
引言
——巫术中的集体催眠术
二、序文
孔子与龙树
三、焦点中庸
1.悖论的开端
2.“小世界”悖论式
3.“柏拉图一苏格拉底”悖论式
4.二进制冲突的精神与物质
5.“孔丘悖因”
6.“拓扑环带”悖论式
7.“双重梦”悖论式
8.伪娘理论
9.以柯伐柯
10.“蠕虫与橡皮筋”悖论式
11.“无穷倒退”悖论式
12“理发师”悖论式
13.巫诚
14.加权配天
四、总结
五、附一
《中庸》全篇注解
六、附二
涉及本文的射影几何焦点透视学补充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