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史记》| 卷六十八(2)
公孙鞅变法取得成效,被孝公任命为大良造。过了三年,在咸阳大兴土木建筑,并完成了迁都。同时颁布了一些新令:父子及兄弟禁止同室、合并乡邑为县、整治田地以及统一赋税与称量标准。新令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再次犯法,被施以劓刑。五年后,秦国变得更加富强,以至于“天子致胙,诸侯毕贺”。马陵之战的第二年,公孙鞅劝孝公伐魏,魏将公子卬迎战。公孙鞅使诈诱骗公子卬饮酒会盟,却预先埋伏好甲士俘虏公子卬,趁机偷袭魏军。魏国空虚,只得割让河西地区求和,迁都大梁。事后魏惠王叹息“恨不用公叔座之言”,后悔当初没杀了公孙鞅。公孙鞅班师回国之后,孝公把於、商一带的十五个邑赐给了他,并封号为“商君”,因此公孙鞅也被世人称为商鞅。
商鞅辅佐孝公十年,和宗室贵族里的很多人都结下了梁子。赵良去见商鞅,以“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为由,向商鞅提出建议,并给他讲了五羖大夫的故事:五羖大夫最初求见秦缪公,因“行而无资”只能“被褐食牛”,如此过了一年才被缪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后来他辅佐缪公六七年,做到了“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而商鞅恰恰与之相反,劝告他“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商鞅表面上说道:“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然而却并没有听从赵良的建议。
五个月后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以谋反的罪名告发商鞅,并派遣官吏抓捕他。商鞅逃到边境关口,想要住店,客店主人并不认识他,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为由拒绝,商鞅这才感叹道:“为法之敝一至此哉!”逃到魏国却没有被接受,逃回封地调动部队攻打郑国求生存,结果被秦军击败,在黾池被杀。秦惠王将他车裂示众,说道:“莫如商鞅反者!”下令将商鞅全族诛杀。
太史公认为商鞅天资刻薄,起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寻求信任,不过是一时说辞,而非本心。同时商鞅刑罚公子虔,欺骗公子卬以及不听从赵良的规劝,都可以证明他的残暴寡恩,最终落得谋反的罪名,也不是毫无道理。变法本没有错,也是当时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商鞅抛弃旧朝制度,颁发新令,是基于孝公“恢复霸业”的战略需求,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他操之过急,虽能事半功倍,功业千秋,却也最终引火烧身、作法自毙。
图片拍摄 by 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