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人读书90后这样读鲁迅

漫谈鲁迅之《野草》

2017-12-09  本文已影响37人  豆豆本豆豆

           

文/张育能

      鲁迅先生曾坦言,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中体现。诚哉斯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而其涵集74篇的散文短而小但却字字有味意义非凡,在“五四”时期之末的军阀混战的烟火年代,久久的激荡与孤寂,厚重的愤懑与彷徨,不时的矛盾与坚实的笃定,尽然地都涌现在鲁迅先生的内心。

在《野草》的赏析与阅读中可以明显领略文学先驱鲁迅血液里爱憎分明、睿智沉思的性情,每个人的心境总有矛盾与聒噪之时,先生也如此,也庆幸如此,其方可以笔韵来剖析自己以及凸凸在眼前的这般社会,如《淡淡的血痕中---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中所言“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戮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其先进性地提出要推崇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的正确理论,认为革命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人民的生存问题尤为关键,抒发了青年壮士积极奋勇斗争,对百姓艰苦生活的同情与社会官商勾结的黑暗腐朽的抨击,团结广大百姓群众,崇尚讲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也现实地强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这也是《野草》在五四文学思潮时期受到极大推崇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推崇鲁迅,一是他的政治上远见,二是他的斗争精神,谈到鲁迅先生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而《野草》这部极具时代特征和高度涵盖鲁迅先生思想的作品处处地凸显着深沉却伟大的“鲁迅精神”,也是民族精神的着重体现。《野草》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多数篇什采用象征主义方法,以创造有物质感的象征性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自然景物,如过客、战士、枣树、雪等,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如耶稣受难故事等,都具有象征意义。由于采取象征主义方法,因而构思奇特,多篇写梦,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奇异怪诞的艺术形象,如冰谷中的死火、存在知觉的死人、会讲人话的狗、全身颤动引起天地颤动的老妇人,等等;创造了神秘幽深、奇幻诡谲、丰富多姿的艺术境界,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所以我在阅读《野草》时,总会被鲁迅先生那铮铮铁骨的民族气息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在《希望》中“暗夜又在哪里呢?现在没有屋,没有月光以至笑的迷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以象征手法描绘五四时期文学青年中的思考状态,也预示着社会结构以及改变的必要,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也让读者们深切感受当时当代的情势与社会状况。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认为鲁迅先生在《野草》中通过一系列对社会种种的描绘,也是其内心独白的诉说,而反观《野草》重点,也能说明此点,鲁迅先生用笔墨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这位伟大文学先驱严于解剖自己正视自身的精神,并且傲气凌然地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笔调辛辣地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再者则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 

我通过阅读文学院教授给予的《鲁迅全集》中的再次阅览唯一散文诗篇即《野草》,与入学时所读的《伤逝》不同,纵然鲁迅依然是面对封建顽固的旧的势力,旧的落后的思潮,但是鲁迅自身却在这样一种环境与反复思索中,学会创造属于自身的“鲁迅式”的哲学,鲁迅先生身上的那股韧性与铮铮铁骨的性格,总将成就其富有战斗精神的文学特点。无论是前期作品还是后期创作中,鲁迅先生总会刻意地进入自己内心世界,在一种独立思考与认识中,发掘自我,这其实也是一种反抗,反抗那黑暗腐朽社会对于百姓残害以及带给知识分子的绝望与苦闷。在《希望》和《这样的战士》中,鲁迅将自己比作五四时期下的新青年,年轻而有活力,坚决进行叛逆抗争,并且让自己战斗的热情提升到最高处,也是《野草》里一贯所显露的精神,在“五四”文学改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年代,立志于弃医从文,在久久的激荡与孤寂,厚重的愤懑与彷徨,不时的矛盾与坚实的笃定中最终开辟白话文笑话创作以及新文学的奠基工作。

而另外一篇《野草》里头《影的告别》则是我对于鲁迅文风另外一个独特层面而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它全篇的风格晦涩,可谓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鲁迅说“写《过客》是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而《影的告别》,则是我沉静于自身觉悟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出色的象征主义的描写,将一个个有关联或者某种意义上属性相同的影子对形,并且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全文十分飘渺而令人觉得空无,这或许也正是鲁迅在五四军阀混战时期以及社会昏暗背景中彷徨的缩影和真实写照,这篇散文诗主题在于讲自己的内心世界,描绘了鲁迅心境中一种虚无绝望的感受和态度,自身也陷入多种因素而矛盾的状态中,也或许是鲁迅先生在自省本身,用沉默以及一种虚无缥缈的笔调来刻画《影的告别》时期自身的心境路程,这也是《野草》中为耐人寻味的一篇佳作。而之后便是鲁迅深刻揭露社会惨况种种以及贫苦百姓真实生活的《求乞者》。冷漠无情的社会里,知识的缺乏以及对于固有文化和落后思想的愚昧,铮铮铁骨的鲁迅先生用笔调呼吁人民团结,积极并且高度赞扬可贵反抗的精神、求知精神以及崇尚科学的“五四”精神。在《求乞者》中,鲁迅先生义正言辞,以一种绝对否定和批判的态度抨击社会中求乞者的行乞时的姿态,在文中曾写道“我就憎恶他这手势。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以峻冷的态度揭露那种浑身上下透着的奴隶者气息的丑陋行为。极力否定不劳而获的无为消极态度,弘扬新时期青壮年努力奋斗肩负责任的英雄主义精神,也借此抨击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文化顽固根植丑陋现象和对于解放人民思想,弘扬求知奋进,崇尚劳动以及创造主义的精神和人格,此也是《野草》中所倡导的主调和意义,鲁迅先生也坦言民族的精神以及藏匿于头脑中文化和意识的重要,此是社会变革和影响历史的重要因素。

  作为五四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奠基先烈,鲁迅先生用一生来彰显其傲骨与对于社会世界的洞悉与判断,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影响深远,直至今日,毛泽东也在创设文化建设中说:“鲁迅的骨头很硬,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像鲁迅这样硬的骨头是很可贵的,这种伟大的鲁迅精神应永远为后人所弘扬,鲁迅先生在其成就与对于时代影响上,可谓是现代中国的圣人!”而作为记录鲁迅一生哲学的《野草》,更应为我们所传诵与研究,即使散文短而小但却字字有味意义非凡,去认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文学思潮涌动的年代,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真理中走向改革的有序道路,身临其境,深切了解处于久久的激荡与孤寂,厚重的愤懑与彷徨,不时的矛盾与坚实的笃定中的文学先驱鲁迅的创作背景,领略《野草》中透露着的鲁迅精神,那剖析社会时弊,与恶势力针锋相对的铮铮铁骨,以及关爱百姓于水深火热中,用笔墨先进性提出救国救民方针与政策的才气,在深切抒发对于社会黑暗腐朽以及对于百姓贫苦的怜悯之情中开拓新的文学发展道路以及文化改革途径,呼吁新一代知识新青年,真真切切投入救中国的伟大贡献的行列中的豪情与壮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