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儿说兒
2023-06-12 本文已影响0人
艾冰台
【文·艾冰台】
群里有老师说起了有关上海话的有关“二”读音的复杂性,一会儿读“两”,一会儿读“尼”,如果遇到222的话,这三个2读音各不相同。普通话读作“二百二十二”,而在上海话里却读作“两伯廿尼”。
说了“二”和两,又说起来有关这个“儿”。在北方话中,尤其北京话,那个儿化音听起来迷人,但学起来费劲,你不可能在每个名词后面加“儿”吧。可在上海地区,这个儿化音是没有,只有在说自己家小子的时候才有“儿子”的叫法。
但,很奇怪,北方话叫做“儿(er2)子”,但是在魔都农村来说,却读作“兒(ni2)子”,从来没有读作er音。据说这才是古人的读音,也是吴语中保留下来的古音。
确实有这个“兒”声旁的字都读作ni,如霓,倪,鲵,猊,晲……所以儿子的古音应该是“nizi”,而不会是现在的erzi。
但奇怪的是在浦东农村,除了读作“兒子”在,儿子也可读作“猴子,嗯(ng)子”,尤其是嗯子,没有对应的拼音字母,算是鼻音发出。这个又有什么来源呢?
儿子读作(erzi),那肯定是北方民族的所作所为,还要翘舌不觉得麻烦吗?读作“兒子”齿间音,清晰的多。或许是为了避免和北方表示女孩的“妮子”混淆吗?
无怪乎启功也曾说过,现在的普通话或许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改良过的语音,里面掺杂了很多“胡语”。不知道南方其他方言区,粤语,闽南语不知道对“儿子”这两个字是怎么念的呢?有点好奇!
2023.6.13
沪上 北风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