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人物历史有意思

秦淮八艳之李香君: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其实亡国又哪知商女恨

2019-06-18  本文已影响21人  心草雪月
她生得粉腮若桃,明眸皓齿,唇不点而红,眉不描而翠,且身材娇小、玲珑精致,仿似团扇上的坠儿,因而有人称她为“香扇坠”。

公元1644年,正值明朝末年。金陵秦淮河畔的媚香楼里,突然闯进一班人,领头的正是南明权倾朝野的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马士英。他们闯进楼里,二话不说,就要将媚香楼里那个美艳可人的绝色女子抢去成亲,这弱女子哪是他们的对手,眼看着只能束手就擒听之任之了。突然间,她猛地一挣,一头撞向楼内的柱子,斑驳的鲜血溅在了她手中的白纱宫扇上。

这个性格刚烈、不畏权奸,以死捍卫自己尊严的女子,就是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

当年,她的故事在江南一带可谓家喻户晓,大家纷纷盛赞她的气节,更哀叹她悲凉的身世。30年后,戏曲家孔尚任在淮扬地区旅居四年,遍访当地的知情人与南明遗民,终于写就了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哭声泪痕之书——《桃花扇》。他将李香君这个高洁的女子,化入了书中永恒的馨香,至今读来仍觉芬芳不减,令人扼腕。

李香君,出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又名李香,本是苏州阊门良家女。父亲原是武官,因系东林党成员,被魏忠贤一伙阉党治罪导致家道败落。后来香君幸得江南名妓李贞丽收养,充作义女。

她生得粉腮若桃,明眸皓齿,唇不点而红,眉不描而翠,且身材娇小、玲珑精致,仿似团扇上的坠儿,因而有人称她为“香扇坠”。李贞丽的相好杨龙友曾写诗夸赞香君:

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

缘何十二巫峰女,梦里骗来见楚王。

李香君自幼跟人习得诸艺,音律诗词、丝竹琵琶无一不精通,她尤擅南曲,长于弹唱《琵琶记》,歌声甜润,余音婉转,四方之士争一识面以为荣。其养母李贞丽仗义豪爽又知风雅,喜好结交江湖豪杰名士,她的媚香楼迎来的也多半是文人雅士和忠耿之臣。

诗作由南宋的忠相文天祥联想到当朝的袁崇焕,寥寥数语,愤慨喷薄而出,表达出了她对朝廷自毁长城的忧患。

李香君14岁时,听闻抗清名将袁崇焕受冤惨死菜市口刑场,她不禁悲愤难已,赋诗一首:

悲愤填怀读指南,精忠无计表沉冤。

伤心数百年前事,忍教辽东血更斑。

诗作由南宋的忠相文天祥联想到当朝的袁崇焕,寥寥数语,愤慨喷薄而出,表达出了她对朝廷自毁长城的忧患。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刚好二八年华的李香君,因朋友介绍,结实了侯方域。侯方域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东林党人,而他本人还是复社的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生得丰逸俊朗、风流倜傥,又写得一手好文章。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彼此一见钟情,立生情愫。

李贞丽乐得见到这样出众的世家子弟看上义女,力促两人的好事,选个吉日就要为香君梳拢(旧指妓女第一次接客伴宿)。只是像香君这样的名妓,梳拢费定是一大笔银两。侯方域虽生于大户人家,但此时客居金陵,且与家中断了联络,不免囊中羞涩。幸得杨龙友拿出钱来,慷慨相助,才促成了这段美好姻缘。

梳拢当晚,伴着摇曳的烛光,精心打扮的香君千娇百媚、楚楚动人,趁着新房满室的花香与醉人的酒气,侯方域爱意更甚,他送给香君一把宫扇,并即兴挥毫,在扇面上题了一首诗: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清溪尽种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清清溪流边种满了芬芳馥郁的辛夷树,可是都不及香君宛若桃李花开的芳姿。李香君拿起扇子细品侯生的诗,双颊羞得绯红,更加娇媚可人。

缠绵悱恻,最是少年情丝。白首相许,定当终生不渝。那是他们最快乐的一段时间。后人曾两人的幸福落入诗中:

香君生长貌无双,新筑红楼唤媚香。

春影乱时花弄月,风帘开处燕归梁。

公子侯生求燕好,输金欲买红儿笑。

桃花春水引渔人,门前系住游仙棹。

……

甜腻稍淡,侯方域才想到问询杨龙友那笔梳拢费的来历,杨龙友吞吞吐吐地告诉侯方域那银子是阮大铖的。原来杨龙友是魏党余孽马士英的妹夫,与阮大铖算是盟弟关系。而阮大铖作为明末重要的政治人物,人品极其败坏,阴阳闪烁、臭名昭著。自从他的靠山魏忠贤倒台后,他便如丧家之犬,不断受到东林党及复社人士的打压,为了讨好政敌,求得立足之地。思来想去,他觉得巴结侯方域再合适不过了,他祖上两代均为东林党人,自己又是复社的领袖。刚巧听闻侯方域与媚香楼的李香君郎情妾意,偏偏就差银两,便找来杨龙友请他帮忙促成自己的计划。

得知香君妆奁的前因后果,侯方域顿时松懈了心底的防线,竟说出这样的话:“就便真是魏党,悔过来归,亦不可绝之太甚,况罪有可原乎?”

一旁的李香君听闻,怒斥道:“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以你的家世名望,难道还准备与阮大铖之流交好吗?你读万卷书,难道见识还比不上我这个低贱之人吗?说罢,她拔掉头上的珠翠,脱掉身披的锦服,又向周遭的姐妹借得一些钱,好容易才凑足了银两,给阮大铖还了回去。

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自古有多少华服玉钿包裹的只是骨子里的卑贱,而香君的裙布荆钗仍遮不住她坚守气节的高贵。歌罢杨柳楼心月,舞低桃花扇底风。想不到这终日屈居于温柔乡的娇弱的女子,竟有这般铮铮铁骨。

侯方域得知消息后,顾不得儿女情长,又不舍香君随自己颠沛流离,只能忍痛别离,独自悄然离开金陵。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马士英、阮大铖等一班贪鄙狡诈的魏党余孽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弘光政权。

阮大铖对侯方域从前拒绝自己好意耿耿于心,一直伺机报复,如今他走马上任,成为有拥立之功的股肱之臣,还不得看准时机有仇报仇。此时,与侯家素有渊源的明朝大将左良玉正在武昌起兵,以“清君侧”的名义,欲顺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阮大铖遂利用机会,诬陷侯方域参与谋反,下令将其捉拿治罪。

侯方域得知消息后,顾不得儿女情长,又不舍香君随自己颠沛流离,只能忍痛别离,独自悄然离开金陵。

临行前,李香君在竹叶渡为他设酒饯行。三杯两盏过后,李香君清唱了一阙《琵琶词》,唱完后对侯方域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的文章才华不低于蔡邕,但他依附董卓,并为这个屠夫贼子出谋划策,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的污点。希望你今后能够自爱,在这乱世之中,分清是非,坚守名节。

自侯生走后,香君便深居媚香楼,闭门不见客,洗尽铅华,在等待遥望中守身如玉。诗里说,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何况香君与他曾浓情蜜意,以身相许。

可是,这个美艳不可方物的秦淮翘楚,逃得过俗世的非议,又如何逃得过阮大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势。阮大铖借马士英笼络淮阳督抚田仰之机,向马士英献计将李香君赏给田仰作妾。

香君的回绝掷地有声:“我已嫁给侯郎,岂能失节!”

李贞丽也跟着帮腔:“设若那侯朝宗三年不归,你便等他三年么?”

“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一百年,也不嫁那田仰!阮田同是魏党,当日阮家妆奁尚且不受,倒去跟着田仰吗?”果然是深明大义、冰清高洁,巾帼不让须眉。

只是这一番慷慨之辞表达了她的决心,也彻底撕毁了田仰道貌岸然的面具。迎亲的队伍就在楼下,新婚的喜乐吹吹打打,马士英为田仰娶妾,本无需与香君商议,知会而已。香君一个无权无势、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女子又能如何执拗?

眼看着劝说不成,便要抢亲。香君眉宇紧蹙、眼含怒火,嘴角带着一丝凄凉的苦笑。突然她狠咬嘴唇,一头用力撞向屋内的木柱,顿时鲜血飞溅,她手中握着的那柄侯生所赠信物,也被沾染上了斑斑血迹。

如若挣扎无力,左不过一死罢了。

眼看就要闹出人命,情急之下李贞丽毅然代嫁。风波总算平息。

幸而香君不死,额头重伤,只得卧床休养。杨龙友心中有愧,前来探望。他见到香君时刻放在身边的那柄扇子,点点红印,他灵机一动,用黑笔在扇面血渍空隙中画一枝桃花树干,又用绿色的颜料在血渍上添了几片绿叶,妙手几笔,立即呈现出一幅盛开的桃花图,爱情的信物成了名副其实的桃花扇。

那边,阮大铖一计不成,又来一计。这次他打着圣谕的幌子要将李香君送进宫廷,充当皇帝身边的歌舞伎人。香君只能委曲求全地接受,宫门一入,她更觉朝廷的腐朽与官员的奸吝,弘光皇帝整日选美听歌,沉迷酒色,他常说一句话: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南京小朝廷在昏君权臣统治下,终日氤氲着争权夺利、树党营私、歌舞升平、阿谀谄媚的腐朽气氛。

不到一年的时间,扬州城失守,史可法殉国,清兵在扬州屠城十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当年,侯方域逃亡到扬州,做了史可法的文书。扬州城破前,他趁乱回了河南山丘老家。

没多久,南京沦陷,弘光皇帝闻风而逃,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出生天,昔日金陵繁华之地而今已是满目疮痍,清兵烧杀抢掠,难民四处逃窜,街市混乱一片。李香君踉踉跄跄地向秦淮河畔奔去,却见到处火光刺眼,夜空艳红如昼。好不容易来到长板桥上,站在桥头,向媚香楼方向望去,却发现媚香楼早已没入一片火海之中。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青楼如是,繁盛如是,朝廷亦如是。

当她满腔爱国理想,立志为民族和正气赴汤蹈火时,恰恰正是那个苟延残喘、荒淫无度的南明朝廷,作践了她。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其实,亡国又哪知商女恨!她空有崇高的气节,可惜南明不要她的气节,他们需要的,只是她的皮囊,和她作为女人最可怜最卑微的色相。

桃花扇底送南朝。生逢乱世,是她的悲哀。这样的王朝,亡便亡了吧!不值得留恋,此时她唯一牵挂的,便是侯方域。只是人海茫茫,他身在何方?

香君深爱的侯方域死里逃生后,亲见国破家亡,复兴再无希望,他竟然跟钱谦益一样,选择了降清。他积极为清朝镇压农民军出谋划策,为镇压清初最大的农民起义榆园军起义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他还参加了顺治朝的科举考试。

真是白白玷污了香君的名声。

侯至35岁,回想自己半生坎坷,事业所成,而身边友人纷纷为明朝殉难,更令他懊悔不已,他将书房更名为“壮悔堂”,表示壮年后悔之意。在这里,他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两部文集《壮悔堂文集》与《四忆堂诗集》。两年后,侯方域因悲愤国事和思念香君,郁郁而终。

关于李香君的结局,流传至今的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野史中记载她嫁给侯方域作了小妾,侯方域变节南下后,侯父知道了香君从前的身份,将她扫地出门,香君被迫住到了离城十五里的侯氏柴草园——打鸡园,产下一子后香消玉殒。

【第二种说法】《桃花扇》中写她与侯方域重逢于栖息霞山,只是岁华不知人事,相见争如不见。何苦在一切都已成灰时,又拨撩彼此的心弦。乱世之中,生命都变得低贱,何况那虚无缥缈的爱情。

孔尚任借道士的口将这对有情人一场痛骂:“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倩人寄扇,擦损桃花,到今日情丝割断,芳草天涯。国难当头,遑论儿女私情?侯李历经重重阻得以相聚,却放弃了团圆,最终天南地北的修真学道。时代造成的悲剧,渲染出一个王朝衰败的幻灭,从而更深刻地突出主题,批语说得更为直白——“悟道语,非悟道也,亡国之恨也”。侯李入道并非对真情的抛却,而是爱情在国破家亡的大环境面前无处安放。或许,入道也是另一种坚守。

【第三种说法】民间相传,李香君与侯方域分离后,一直天涯相隔,重逢无望,怀着满腔的悲忧,香君英年而逝,临终前,她拼尽最后气力,留下了一句遗言,如今读来,仍觉字字血泪:

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

只可惜,侯方域的抉择,倒是负了香君的厚爱。

风云变幻、相继百年的大明王朝,是以一群强者英武雄姿为开篇。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是一群文质彬彬的弱质女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