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予乐于余,余自寻余之乐
我是一个比较内向,自卑,内心充满热情的人。执着于一个字“真”,无论友情,爱情,一个原则“不真,则去”,坚信真情绝不会被辜负。
记得大一的时候,来到了一个七十多个人的大家庭,大家都刚从高考的苦战中摆脱出来,都是社会小白,都有一个美好的大学生活梦。我们每个人都穿着朴素,羞怯,拘谨,脸上的高原红更显我们的单纯。
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果不其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阅历阶梯逐渐一层比一层高,各自有各自的真知灼见,久而久之,听见不同的人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话不投机半句多”,“道不同,不相为盟,我说大海很美,你说里面淹死过很多人”,“要想走的远,就要耐得住寂寞”。
有的人,搬出了宿舍,自己在外租了房子,整天泡在酒吧里,醉的不省人事;有的人,离开了曾经形影不离的闺蜜,独自享受着所谓的孤独的美好;有的人,披荆斩棘,拼命为自己的前程,为即将面临的就业做着准备,尝试登上校园各个舞台,失败,努力,成功。七十多个人,演绎着不同的大学生活状态。
看着各种悲欢离合,看着微笑背后的面目狰狞,看着没关系背后的默默流泪。发现有时候心的距离一旦拉远了,再次拉近时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温度。过分依赖别人,过分盲目从众只会让人越来越无能,甚至更加胆怯懦弱,最终会变成连自己都讨厌的样子。
“国庆节”放假,别人都出去旅游,看风景,尝美食去了。偶然,看见学院某个老师一个人在冰冷的办公室里,无人陪伴,想来很是不快乐的吧。
谁知,他竟然笑得比孩子还天真烂漫,日子过得比谁都充实,轻松,快乐。然,他的“快乐法则”是一个人在办公室里跳绳,转呼啦圈快乐减肥;欣赏诗词歌赋,待到即兴处自己也作诗一首,高声吟诵,比诗人还诗人;泡一杯铁观音茶,让茶香弥漫在偌大的办公室里,也使自己神清气爽。没有旅途堵车的牢骚,没有独自一人的悲鸣。
他告诉我们“人总要为自己而活,与其不要形象地哗众取宠,挤空间,找存在感,不如看一本书,听一首歌。不要总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谁都想过得轻松自在。人不予乐于余,余自寻余之乐,孤独死不了人。”几句话一口气道出,让人秒赞他是出色的相声演员,了不起的生活哲理师。
“人不予乐于余,余自寻余之乐”似乎醍醐灌顶,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没有孤单,失败、迷茫、失落、哭泣、逃跑、挣扎过,那又怎样呢?哪里跌倒从哪里站起来,才是年轻的我们应有的本色。处在21世纪的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于大多数人而言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艰苦已成故事。各种笔记本,浪漫的,文艺的、实用的,各种签字笔,红的,黑的、蓝的,早已代替了过去简陋的笔墨纸砚。各种学习途径,线上,线下、电子、书本等方式应有尽有,何需哀叹求学无门,生活悲哉呢。
去看看那些精神病院里失去理智整日靠药物控制神经的病人,看看孤儿院里连自己的父母是谁都不知道的孩子们,看看躺在病床上分分秒秒等待死亡的重症患者。我们实在没有理由无病呻吟,垂头丧气。
于是,我便不再计较一个“真”字,也不再把快乐,陪伴寄托在别人身上。开始拿着自己最喜欢的书籍来到图书馆品读,吸取能量。背上书包走进教室备战各种资格证考试。冷了放一段快节奏音乐尽情舞一曲,看书累了唱一首喜欢的歌,感觉心灵很美好时写一小段美文,或作一首小诗,看到别人的点赞,评论,肯定,嘴角微微上扬,那是最真实,最心灵的微笑。上课也不再一问三不知,遇到难题不再像一只无头苍蝇四处乱撞。而是,做什么事情心里都有了底气,有了方向。久而久之,发现把生活过得越来越充实,离自己内心想变成的样子越来越近了。
善良从不会辜负善良的人,快乐也从不会辜负乐观向阳的人。快乐要有目标,并付诸行动,且把方向掌握在自己手中,取悦自己,给自己创造快乐。待到山花烂漫时,也把芳香分享给别人,阳光定会青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