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在世界打交道前就应该明白的道理
在《与神对话》里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人世间没有受害者,也没有迫害者,唯有你关于事物的思维的后果”。金刚经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直以来,越是简单的文字越是意义深远。智慧和知识不一样,了解知识可以早一点晚一点,智慧的开启是越早越好。
一年年大浪淘沙,一代代交替更叠,历史总是惊人的一致。所有的道理都不是新的。只是文字太少,悟性太浅。如果生命不只一次,或许我们不会那么着急,急着想做一个“有用”的人,害怕虚度一生;急着想多些幸福快乐,以免报憾终生。因为只有一次,所以想要多些理性少走弯路。
没人在意你
有没有试过精心搭配的新衣,星期一走进办公室并没有引来众议?寄出的主题稿件、参加的摄影大赛,结果永远不如预期的反响强烈?早上和先生刚吵完架,他居然若无其事的在微信上晒午餐?不论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他人都不如我们想像的那么在意。
对他人的亲近或疏远都不要太在意。精心搭配的服饰愉悦的不是他人是自己,参加的活动重体验大于重结果,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受他人的情绪影响。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最易渴望被关注,如果取得了一次成功不要以此做为被奖赏的酬码,如果不幸屡次碰壁不要以此成为低落的借口。
重新理解“在人群中独处”的深义,不是捧一杯咖啡旁观世界,是守住独处的心,关注自己的内在。始终不因他人影响自己,何况他人并不在意。
他人的评价不可靠
从二元论的角度说,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和我们的精神世界无关,完全可以忽视。可现实很难做到,我们如同照镜般,透过他人的评价定义自我,认识自我。但有一点,我们至少要清楚这个镜子是变形的。因为他人的评价要么基于社会比较,要么基于个人观念。
社会对成功、幸福、健康的标准从来不是一致的,更何况每一个时代都有时代特定的背景。将外面的社会评价加诸自身,如同拷上一副无形的伽锁。
如果你习惯找一个朋友帮助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话,那最好不要尽信。首先每一个人都倾向高估评价他人,赞扬总多过批评,恭维多过嘲讽;其次人们并非依据生活的本来面貌理解世界,而是通过先入为主的概念理解世界。这些先入为主的概念来自他个人过去的主观经验,如同用一幅有色眼镜看世界。
一切都会过去
如同我们会高估自己在人群中的关注度,我们一样会高估一个决定对我们未来的影响。小心翼翼的选择一个工作,深思熟虑的选择一段婚姻,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担心未来,担心这个工作将来有发展前途吗?担心和这个人能一辈子幸福吗?
事实是我们很难预测未来。时间会冲淡一起。即冲淡好事带来的愉悦,也冲淡坏事带来的伤痛。用直觉来考量将来的得失往往出错。我们以为拥有一套新房后,工作就会更有动力,生活就会更加美满,愿望实现后,过不了多久发现和往常并无二致。那么珍爱的感情,如果失去以为自己从此会孤独一生,多年后,另一个人的出现会成为意外。
如果我们会过高估计快乐和悲伤的持久度,那么消费的时候我们确实应该更加小心,得到的时候我们要加倍珍惜,失去的时候尽快振作。“活在当下”就是想告诉我们未来不可期。
承认平凡
这不是一个赞扬“螺丝钉”的时代。每个人都崇尚“个性”,每个人也深信自己有与众不同的能力。这种自信的力量可以驱使我们不断从工作和人际关系中获得认同,遇事更加乐观、主动、向上。
但另一面它不仅容易造成盲目乐观,同时不能客观的看清本质。过份自信就是自负,不但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不能对他人抱以同理心,而且往往将成功归于能力,失败归于运气,并且无视自己的偏见。
自信带来乐观,盲目乐观却是一场悲剧,无论对于股票、房价还是感情。如果你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次交易,那么另可相信自己了解对方心理,也不要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如果你认为这次比赛中有获胜的把握,那么另可相信自己更加努力善于抵御诱惑,也不要认为自己是天赋秉异。承认平凡让我们更加谦卑,从关注结果到关注取得成功的关键性“控制点”。
大家并不都这样
外界纷繁芜杂,“五色令人目盲”我们看不清楚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思想的窗口,而一旦被一种思想占据,我们会认为大多数人都和自己持同样的观点。这种一致性不是真的大家都这样,而是被筛选过,无意识的,我们交往的人都是和自己态度和行为相近的人。
很多人说“生意不好”就推断经济下行不适合创业,但仍有一些人取得成功;向路边陌生人施于援手是惹火烧身,大家都不会这样但仍有人会。 “群体不会统一思考,却寻求统一行动”,即便这样,我们看到的并非世界本身,而只是一部份。
不要认为自己的失误都是普遍的,也不要认为自己非同寻常。
一句话总结,别太在意自己,别管别人怎么看,也别管自己是不是和别人一样。“想办法尽可能地深入内在世界吧。如果你没有走进内在世界,那么与外在世界打交道时,要由内在世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