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亲子教育简友广场

为什么孩子不爱读《红楼梦》?原因只有3点!

2023-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书果星球儿童阅读

如果说“四大名著”中哪一本文学价值最高,一定众说纷纭。

但如果说哪一本书最“难读”,一定非《红楼梦》莫属。

这种情况从十一二岁孩子的课本中“四大名著”的选文里可见一斑。

选自《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抛开文首“周瑜心怀妒忌”的误会不谈,故事本身将“悬念”铺陈得淋漓尽致,加之事后诸葛亮的“深藏身与名”,一个低调华丽的偶像角色跃然于纸上;

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若领读得当不仅能读出一幕扣人心弦的“动作”大戏,更能读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武神人;

《西游记》自不必说,想象无限,家喻户晓。无论是“悬念”、“动作”还是“想象”,都是这个年纪的孩子们热衷的故事元素。

不论名著在今天有着怎样的文化和教化意义,作为小说的它们在诞生之初绝不是用来上课的,所以“故事好看”是第一要义,否则这些书籍也不会流传至今。

但对于孩子来说,《红楼梦》的选段“红楼春趣”似乎反而让人兴趣索然,一个“放风筝”的故事能比今天的游戏、短视频更吸引人吗?而其中也反映了孩子不爱读“红楼”的三个原因。

01

首先,“红楼”人物太多。

仅仅“放风筝”的故事片段就出现了“宝玉”、“大老爷”、“嫣红”、“紫鹃”、“探春”、“黛玉”、“宝钗”、“宝琴”、“赖大娘”、“晴雯”、“袭姑娘”、“林大娘”整整十二个人物,他们都是什么人?他们彼此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都需要原著小说来解答,但如果翻开原著就会发现课本上的人物还只是冰山一角,《红楼梦》里的人物总共三百多人。

即便耐着性子读,一开始也常常读了后面就忘了前面,再加上角色之间互相称呼的时候往往并非指名道姓而是夹杂了身份关系,所以越读越糊涂的情况时常发生。

要解决这个问题,思维导图是最好的工具。

借由原著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内容首先建立贾府人物基本关系网,再随着后续出场的人物及其介绍不断补充。主要家族——贾家出了两个对国家有功的兄弟,后来被封为公爵,一个封宁国公,一个封荣国公,这两支绵延下来,形成宁国府和荣国府两大家族。而古代因为爵位世袭,所以宁、荣二府之后分别由贾代化、贾代善继承,在书中故事的时间线上,这两个人都已去世,只有贾代善的妻子,也是朝中保龄侯史公的女儿——贾母在世,她就是整本书中辈分最高的人,所有人都是她后代晚辈。

而这些人也可以用名字来论资排辈。

贾母这一代的男性都是代字辈——贾代化、贾代善。下一代全都是文字辈,也就是“攵”旁——贾敷、贾敬、贾赦、贾政,包括林黛玉的妈妈贾敏。

再下一代是玉字辈,名字都跟玉有关—贾珍、贾珠、贾宝玉、贾琏。再下来一代是草字头,贾蓉,还有贾珠的儿子贾兰。

你只要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他是哪一辈,从代字辈到文字辈,到玉字辈,再到草字辈。

用这种方法将“贾”、“史”、“王”、“薛”各个家族成员基本梳理后,每有一个新角色出现就补充角色资料,这样一张思维导图就可以作为后来的阅读参考资料,随时用来答疑解惑。

02

但是小说更重要的还是情节,相比较其他三本名著,《红楼梦》最“劝退”小读者的原因主要还是:“红楼”情节太平。

就拿“放风筝”的课文举例,如果只看这么一个片段,那么无非就是贾宝玉和大家一起放风筝,但因为总是放不好而恼羞成怒。在林黛玉帮他成功放飞风筝后,自己的风筝却断线飞走,而善良的众人认为这意味着好兆头,也纷纷剪断自己的风筝线借此送上祝福。

这样“只言片语”地看这个故事,很难有所体会“趣”在何处。所以我们一直倡导“整本书阅读”,因为只有了解前后故事我们才会发现“放风筝”的这一幕是多么值得回味。

课文片段节选自原著第七十回,在这之前贾府才发生了一件坏事——尤二姐(贾琏的二房妻子)吞金自杀。府中有人去世,人们心中自然悲伤,当然如果我们知道发生在尤二姐身上的故事后,对这种悲伤的共情也会更强。

另外贾府中许多和宝玉从小长大的丫鬟也到了婚配的年纪,马上就要离开贾府。生离死别之下,昔日那个热闹的大宅门内萧瑟气氛渐盛。

在这之后,“树倒猢狲散”的落寞场面接踵而至,放风筝的人也像断线的风筝一样纷纷离散,只不过当时的众人还将之看作一个好兆头并满怀希望。

至此,我们或许会明白这一场“春趣盎然”的活动,冲淡了悲伤的气氛但也算是大观园里最后的青春和团聚了。就像毕业前的最后一次party一样,充满着团聚的喜悦但也预示着别离。

当然,除了完整阅读之外,文段部分依旧有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

比如,“宝钗扑蝶”的片段中,借由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我们是否能用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

再借由这个画面去感受宝钗性格中喜气欢脱的部分,那是和春天一样的生命力。

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去阅读“黛玉葬花”的片段,两相比较我们发现都是妙龄女子,都是在春天。

一个用激情迎合着青春,另一个用凄情诠释着伤春。这是“宝黛”的差别,却也是宝玉难以抉择的别样之美。

也许到这里,我们都还没意识到《红楼梦》里宝玉、黛玉、宝钗一开始不过十三四岁的年纪。

而他们的故事其实很像我们每个人在青春年少时的悲欢离合,懵懂悸动,时而充满活力时而多愁善感,所以说是青春小说也不为过。

03

但是这样一本在四大名著中人物最贴合青少年读者的作品,却有着最深的主题:由“红楼”看人生。

正是因为这个主题太深,所以其实本书一开始就没有故布疑云而是直接告诉了我们结局,在宝玉梦遇警幻仙姑的时候,他就已经看到了每个人的人生结果,而且作者也是大大方方地展示给所有读者看,只不过我们和宝玉一样根本看不懂。

只有亲眼看着角色们一步步走向或好或坏的命运后,回看前文我们才会恍然大悟。

人生是点滴积累,或许结局并不重要,因为即便我们知道结局也依旧会有所执着,也还是会有诸多不确定发生,更何况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是好结局还是坏结局,抑或人生结局本就无好也无坏。

正如蒋勋先生所说:“《红楼梦》我们可以一直读下去,在不同的年龄读它。因为《红楼梦》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它让你看到这些人经历的各种状态。”

所以,如果孩子不喜欢看“红楼”,除了给予方法和领读之外,或许给他们一些时间更好。

因为读《红楼梦》看的不是情节而是生活的细节,这既需要阅读的细致也需要情感的细腻,在这一点上女孩普遍要早于男孩,但他们总会经历“红楼”故事里相似的人生百态。

《红楼梦》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时时看到自己。

*部分配图元素来自网络,侵删,谢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