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学瑜伽(0052-2.1)
•第二品• 修持品
The second chapter is called sādhanapāda. It describes the qualitie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mind effectively and gradually from a state of distraction to one of attention and why these qualities are important and what the practice of them entails.
第二品名为修持品(Sādhanapāda),是描述想要将心有效地、逐渐地从分心散乱的状态,改变成专注的的状态所必备的特性,以及这些特性为何重要,和修习这些特性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瑜伽锻炼必须减少身体上和心灵上的污染,也必须发展我们自我审查的能力,以及帮助我们理解解析到最终,会发现我们并非自己所作所为的主宰。2.1 The practice of Yoga must reduce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impurities. It must develop our capacity for self-examination and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at, in the final analysis, we are not the masters of everything we do.
瑜伽锻炼必须减少身体上和心灵上的污染,①也必须发展我们自我审查的能力,②以及帮助我们理解解析到最终,会发现我们并非自己所作所为的主宰。③
If the practice of Yoga does not help us to remove the symptoms and causes of our physical and mental problems, it cannot lead us on to discovering our inner being and does not lead us to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nd quality of actions. In such circumstances the practices will be of doubtful validity. The more we refine ourselves through Yoga the more we realize that all our actions need to be reexamined systematically and we must not take the fruits of our actions for granted.
如果瑜伽修习未能帮助我们清除身体与心灵问题的征候和原因,就不能引导我们发现自己的内在存有,也不能引导我们理解行动的本性和特质。如此一来,将无法确定这样的修习是否有效用。通过瑜伽,我们越净化自己,就越了解到需要再次系统地检验我们的行动,以及不可以将自身行动的结果视为理所当然。
Entail:英 [ɪn'teɪl; en-] 美 [ɪn'tel] vt.使必需;带来;限定继承 n.限定继承权 [例句] What does this entail?这意味着什么?
Refine:英 [rɪ'faɪn] 美 [rɪ'faɪn] vt.精炼,提纯;改善;使…文雅
注释:
① 此处所谈的是tapas,修炼,也就是行动瑜伽。
② 此处指的是svādhyayā,洞察自身,也就是智瑜伽。
③ 此处指isvaraprnidhana,就是臣服自身,交付予神,也是风爱瑜伽。
摘自《瑜伽之心》
德斯卡查尔著
苦行、研读和把工作成果奉献给神,是走向瑜伽的起步2.1 苦行、研读和把工作成果奉献给神,是走向瑜伽的起步。
钵颠阇利在第一章的箴言中讲述了瑜伽的目的,现在开始讲述瑜伽的修行。这些瑜伽的预备步骤统统被称为行动瑜伽(kriya yoga),其字面意思是“通过行动走向瑜伽”。译文中所用的三个词——苦行(austerity)、研读(study)和奉献(dedication),其意思没有一个是自明的,它们与梵文的原意有些出入,因此有必要对它们逐一进行解释。
英文中的“苦行”一词是令人生厌的。它可能有两种含义,“禁欲”(mortification)和“训练”(discipline)。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训练,让人想起士兵操练;禁欲,则是一种可怕的道德坏疽;苦行,就是内阁部长告诉大众必须少吃奶油。清教主义在此如此严重地污染了我们的语言,以致它常常妨碍我们对印度思想的理解。
钵颠阇利在这里使用的梵文词汇是tapas,它的主要意思是产生热或能量。Tapas就是通过修行节省能量,并把它导向瑜伽的目的,即与阿特曼的合一。显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进行自我训练,必须控制好自己的胃口和情欲。不过,上面这三个英文单词容易从心理上误导人们:它们全都在强调自我训练中严厉和消极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喜乐和积极的一面。但后者恰恰是这种训练可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强调自我训练中消极的一面,会间接地为我们这个社会对精神生活的抵制推波助澜。大多数人一提到修道士的修炼和苦行就心生敬畏,甚至感到恐怖:他们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合常理的。但假如他们看到一个年轻人为了拳击比赛进行同样艰苦的训练时,就不会觉得有什么不正常,也不会感到敬畏。这是因为,每个人都能够理解他为什么渴望打赢这场拳击赛。但要理解一个人为什么渴望找到上帝,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为苦行而苦行很容易堕入自我折磨的狂热陷阱中,这是一种危险——过分强调手段会使人忘记目的。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都会发现很多这类修行的倡导者,他们穿着刚毛衬衣,睡在布满钉子的床上,忍受着打结鞭子的鞭笞。在《薄伽梵歌》中,室利•克里希那明确地谴责他们:“那些不按照经典规定的方法过分折磨身体的人,有着恶魔的本性。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对感知对象的贪欲和执著已使他们的内心被利己主义和虚荣所充满。他们的愚蠢弱化了他们所有的感官,并且伤害居于身体中的我。”
与佛陀一样,室利•克里希那也劝导人们凡事应当适可而止:“瑜伽不是让人过分贪吃,但也不是要人过度禁食。它不叫人贪睡,但也不是让人彻夜不眠。而是让一个人适量地吃饭,适度地休息与活动,适度地睡觉和不眠。”
在《薄伽梵歌》的另一部分中,解释了三种真正的苦行:“崇敬神圣的灵魂、先知、导师和圣人,坦诚、洁净、贞守及非暴力——修习这些德行被称作身体苦行。说话真诚、悦人益人、不恶语伤人、定期研读经典——这种修习被称作言语苦行。训练自己平静、慈悲、冥想阿特曼、摆脱感官对象、动机纯正,这类修习被称为心灵苦行。”
按照印度人对这个词的理解,苦行并不是一味地自我虐待,而是一种平静而明智的自我控制。不是残酷地鞭打、摧残身体,而要牢固而又体贴地去把持它,就像驾驭一匹马。《迦塔奥义书》的作者曾引用过这样的比喻:“智者说,感官就像马匹,它们行进的道路是欲望的迷宫……当一个人缺乏辨别力而不能控制他的心时,他的感官就像未驯服的倔犟的马,不听使唤。但当一个人具备了辨别力,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时,他的感官就像被驯服了的马,任人驱使……当一个人成为一名出色的骑手,可以像控制缰绳一样控制心时——他就真正抵达目的地了。”
苦行修习——从梵文词tapas的意思上理解——还包含定期履行仪式崇拜。不过,在这里有必要对基督教和印度教有关仪式的概念作一区分。
撇开完全排斥仪式的贵格会,以及某些极度轻视仪式的新教教派,我们可以说,基督徒将各种各样的仪式都看做圣事——也就是说,把它们看做一种在本质上是十分有益和完全必要的行为。圣事只能由被正式任命的神父或牧师来履行。参与宗教仪式,至少在天主教徒看来,对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和拯救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方面,对印度教徒而言,举行仪式只是表示虔信,它有助于冥想,如果需要,可以在自己家中由家长举行。当然,这些仪式可以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尤其对初学者而言,但并不是已不可少的。如果你愿意,可以通过其他的道路接近上帝。这主要取决于虔信者本人的性情。没有一位印度教导师会希望他所有的弟子都走这条路。
印度教的仪式非常接近于弥撒或圣餐,它及其繁复,整个过程都要求全神贯注。因此,这可以作为初学者操控他的心的极佳训练。每一个连贯的动作都要求用心去回想动作背后的思想。你会忙得根本不想其他任何事。思想和行动,行动和思想,会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你会惊奇地发现,即使刚刚起步,你也能达到较高程度的专注。同时,仪式还会使你以一种谦卑但非常直接和亲密的方式侍奉上帝。
斯瓦米•婆罗门南达(Swami Brahmannanda)说:“一个人从他所在的位置开始精神之旅,这非常重要。如果让一个普通人冥想自己与绝对的梵合一,他不会明白。他既不能抓住其中的真理,也无法遵从这样的教导……然而,如果让这个人向神鲜花、烧香,以及进行其他附属的崇拜仪式,他的心会逐渐专注于神,并在崇拜中找到快乐。”
在这句箴言中,“研读”的意思是学习经典和其他论述灵性生活的书籍;也指念诵曼陀罗和上帝的名字(参见第一章第28条箴言)。
将工作成果奉献给上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训练,对于那些出于责任不得不过这种积极生活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这被称为业报瑜伽(karma yoga),即通过奉献上帝的行动与上帝合一。在实践业报瑜伽的过程中,虔信者的整个一生就成为一个无止境的仪式,因为其每一个行动都是在不计个人得失地想向上帝做奉献。毋庸置疑,怀有这种精神的行动才是“正行”(right action)—— 即使在我们发展的特定时刻和阶段,也不允许有任何行动不是为了奉献上帝。我们必须始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工作,绝不敢向上帝奉献上第二好的东西。
将工作成果奉献给上帝,就是要无执地去工作。只要我们尽了全力,就不会为工作结果的不尽如人意、或受到斥责、或被完全忽视而伤心绝望。同样地,当我们的工作获得成功广受赞誉之时,必须避免沾沾自喜、目空一切。我们只是知道,如果已经竭尽全力,我们的所得就是合情合理的。
所有真正伟大、人格健全的男女都会以这样的精神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即使无神论者也会如此,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但是,如果缺乏对上帝的虔敬,如果他们把理想目标只局限于时间和物质世界之内,一旦他们把理想目标受挫、毕生事业付之东流之时,就不可能不感到失望至极。只有业报瑜伽的虔信者永远不会失望,因为只有他们能够对行为的结果绝对不执。前面已经说过,且后面还会不断提及,不执并不是冷漠无情,也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者必然会消极怠工。他努力不努力又能怎么样呢?该来的总会来的。有着为数不少的评论家,把印度哲学视为“宿命论”而加以拒斥,这表明,他们一点儿都不了解业报瑜伽的精神。宿命论者对待工作结果的态度并不是不执,而是出自于脆弱、懒惰和卑怯的冷漠。如果有一天走运,他获得了点滴意外的成功,其宿命论就会立即烟消云散。他不会感谢“命运”的眷顾,相反,我们会听到他满世界地吹嘘自己是如何努力地为其目标而工作,得到这一切又是多么理所当然。
读书摘要:
行动瑜伽(kriya yoga),其字面意思是“通过行动走向瑜伽”。
包含:苦行(austerity)、研读(study)和奉献(dedication)。
(1) Tapas (苦行):主要意思是产生热或能量。Tapas就是通过修行节省能量,并把它导向瑜伽的目的,即与阿特曼的合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进行自我训练,必须控制好自己的胃口和情欲。
在《薄伽梵歌》的另一部分中,解释了三种真正的苦行:“崇敬神圣的灵魂、先知、导师和圣人,坦诚、洁净、贞守及非暴力——修习这些德行被称作身体苦行。说话真诚、悦人益人、不恶语伤人、定期研读经典——这种修习被称作言语苦行。训练自己平静、慈悲、冥想阿特曼、摆脱感官对象、动机纯正,这类修习被称为心灵苦行。”
苦行并不是一味地自我虐待,而是一种平静而明智的自我控制。
《迦塔奥义书》的作者曾引用过这样的比喻:“智者说,感官就像马匹,它们行进的道路是欲望的迷宫…… 当一个人缺乏辨别力而不能控制他的心时,他的感官就像未驯服的倔犟的马,不听使唤。但当一个人具备了辨别力,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时,他的感官就像被驯服了的马,任人驱使…… 当一个人成为一名出色的骑手,可以像控制缰绳一样控制心时——他就真正抵达目的地了。”
从梵文词tapas的意思上理解——还包含定期履行仪式崇拜。
斯瓦米•婆罗门南达(Swami Brahmannanda)说:“一个人从他所在的位置开始精神之旅,这非常重要。如果让一个普通人冥想自己与绝对的梵合一,他不会明白。他既不能抓住其中的真理,也无法遵从这样的教导…… 然而,如果让这个人向神鲜花、烧香,以及进行其他附属的崇拜仪式,他的心会逐渐专注于神,并在崇拜中找到快乐。”
(2) “研读”的意思是学习经典和其他论述灵性生活的书籍;也指念诵曼陀罗和上帝的名字。
(3) 将工作成果奉献给上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训练,被称为业报瑜伽(karma yoga),即通过奉献上帝的行动与上帝合一。
将工作成果奉献给上帝,就是要无执地去工作。只要我们尽了全力,就不会为工作结果的不尽如人意、或受到斥责、或被完全忽视而伤心绝望。同样地,当我们的工作获得成功广受赞誉之时,必须避免沾沾自喜、目空一切。我们只是知道,如果已经竭尽全力,我们的所得就是合情合理的。
摘自《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伽经>权威阐释》
斯瓦米•帕拉瓦南达【印】 & 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 著
瑜伽的练习包含苦行、颂读经文、向神顺服2.1 瑜伽的练习包含苦行、颂读经文、向神顺服。
以梵文来解释克丽雅瑜伽(Kriya Yoga)这个名词,包含了塔帕思(Tapas,接受净化时的痛苦,即苦行)、斯瓦地雅雅(Svadhyaya,读灵性书籍)和依思瓦拉普拉尼达南(Isvara Pranidhanam,向神顺服)。
“苦行”往往被误解,因为它常被解释为禁欲、抑郁或严肃、苛刻,这里却有不同的解释——燃烧或创造热量,任何东西在被燃烧时就净化了。
举例来说,金子在火中越燃烧越纯净,因为燃烧过程中会去除一些杂质。但是燃烧的过程要如何影响我们原本的不纯净呢?即接受我们遇到的所有痛苦,虽然我们心的本性是追逐享乐的。事实上,如果我们记得这事净化的结果,我们会因接受痛苦而快乐的。这样的接受可以使心灵稳定并强壮,虽然很容易带给别人痛苦,也会因为没有回报而难以接受。很明显,这种自我纪律无法在冥想中练习,而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因为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是相连的。
“苦行”也可以解释为自我纪律。心灵犹如一匹拴在马车上的野马;想象身体是马车,智慧是马车夫,心灵是驾驭、统御,马是感官,真实的你是马车上的旅客。如果这匹马(心灵)被允许在没有马车夫(智慧)驾驭的情况下奔驰,这趟旅程对旅客(真实的自我)来说是不安全的。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感官(马)的控制好像会带来痛苦,但终将以快乐结束旅程。
如果“苦行”在这样的解释中能够被了解,我们会期盼痛苦,甚至会感谢造成这种痛苦的人,因为他们给予我们稳定的心灵以及燃烧不纯洁之物的机会。
《薄珈梵歌》第十七章里,奎师纳神(Krishna)谈到苦行,他说:“那些受严格节制、并未依经书嘱咐去练习的人,催促而表现出伪善和自大的人,那些没有感觉的人,那些折磨身体的人…… 这些都是恶魔的判决。”
为了接受净化时的痛苦,人们常以自我折磨来练习。在东方,有苦行者躺在钉床上,或是一只手臂伸向天空,如此手臂可以越来越瘦,最后退化。这些都是自我折磨的形式。奎师纳神说这些人都是魔鬼,因为他们扰乱了住在他们体内的纯洁自我。自我纪律可以帮助心灵成长,而自我折磨则是一种障碍。
奎师纳神将真实的“苦行”分为三类:身体、言辞及精神上的苦行。他讲朝拜、净化、正直、禁欲、不伤害归类为身体的苦行。
很多人一听到“禁欲”这个词,就变得惊慌、气馁,立刻下了结论,身体接受净化时的痛苦过程并不适合他们。但是,禁欲的意思是控制,并非对性欲或性能力的禁止。
如果心灵能够借由冥想、重复颂经、祈祷、读经书、无性欲的沉思默想,以充满崇高的思想纯净自我,性欲将因心灵的内敛而不再有活力。若仅是一味地抑制性欲,将更难摆脱欲望的控制,反而易做邪淫的梦、容易生气、心浮气躁。所以,心灵需要先净化,然后感官就容易控制了。如果只是严格地控制感官,反而会增加困难,难以提升灵性。
“苦行”还包括“言辞上的修行”,言辞应该可以带来平静、真实、愉悦和益处。《吠陀经》里说:“说真实的,说快乐的。”一个人不应该说“真实但不愉快的”或“快乐而虚假的”话。如果某件事是真实而不快乐的,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将它变得更快乐些。所以,奎师纳神所形容的精神修行,是心灵的稳定、善良、自我控制、净化本性。
接着要谈的是“阅读灵性书籍”,即真实自我的学习,并非仅仅如心理学家所分析的精神与心灵的学习,任何能提升心灵、发觉自我本性的书都应该研读。如《薄珈梵歌》《圣经》《古兰经》《瑜伽经》……
读书并非一页一页随意地翻阅,而是要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用心去读。越常读它越能了解它。几千年来,这么多人读过《圣经》,而且每天都有无数人读同样的一本书。另一方面,有很多书在读过一次后便被当垃圾丢弃,而圣经即使念几百遍也不会疲惫,每次念它都会有新的领悟,这就是圣书伟大之处。这些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由已经体验过真理的圣人所撰写。每次念这些书,我们都能提升自己,让自己看得更广、更深。就像去帝国大厦,当你从第一层楼往外看,会看到一些额东西;从第二层楼往外看,你看到多一点儿的东西;从第三层楼往外看,又多了一些。当你到达第一O一层时,你看到的已完全不一样了。同样的,念圣典,我们可以慢慢地提升自己,开阔我们的心灵。
心灵提升越多,我们越能了解其中的智慧。只有当我们自己变成智者,才能完全认识经书,这是大自然的定律,就如同你想要完全了解我,你得变成我。否则,你只能依你的理解认知来认识我。同样的,神是不能只借由书籍来认识的,只有当你变成神的时候,你才能了解他。
有一个泰米尔(Tamil,南印度及斯里兰卡东北部的一族)谚语说:“只有圣人了解圣人,只有蛇知道另一条蛇的腿。”你无法体会蛇是如何爬行的,除非你变成一条蛇。我们可以倾听事情,研读它,组织成自己的见解,或用我们自己的想象力,但这完全比不上真实的经验。很多人简直变成了移动图书馆——他们将几千本记录在脑子里,像电脑一样,但并不能说他们真正体验了自我,因为要认识自我不能只靠理论。只靠想象很难了解内心深处的自我,只有当你跳脱自我(掏空自我),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这就是瑜伽与其他心理学探索追求的不同之处。
其他心理学通常认为,你必须以心灵去了解所有的事,越过心灵的部分,你就无法了解。他们就只能停在那儿,但瑜伽宣称有一种知识可以不用到心。所有必须通过心的事物都是有限制的、有条件的,一颗有限制的心如何能了解一颗不受限制的心灵呢?只有超越才能进入无限的境界。
读书是好的,但它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逻辑、引证或争辩。事实上,只有从自己的经验来引证,你说的话才有分量。拉玛奎师纳•帕拉玛汉沙大师(Sri Ramakrishna Paramahamsa)曾经说:“忘掉全部所学的,再次变成小孩子,这样才比较容易了解其智慧。”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学多少,学习可能会变成一种障碍。所以,不需读太多的书,只要选择一两本——任何可以提醒你目标的书,并进行实际的练习。
“克丽雅瑜伽”(Kriya Yoga)的最后一章简单又伟大,那就是向神顺服,意思是将你行为的成果奉献给神或人类(神的化身)。奉献所有的东西给神——你念的书、你的祈祷、你的练习。当你把这类东西给了他,他接受了,他会加倍还给你,你绝对不会有所损失。如果你以自我、利己的心来做这件事,即使有操守、有价值的事,也会以某些形式来束缚你。如果每做一些事,心里都能默念:“愿以此奉献给神。”心灵就会获得自由与宁静。
试着不要为了自己而拥有任何东西,要觉知到你只是一个受托人,暂时留住东西,而非一个拥有者。就像母亲接纳了一个灵魂(怀孕),给予营养,照顾他十个月,然后让其他来到这个世上。如果这个母亲想一直占有这个婴儿而不让其出生,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会有很大的疼痛。事物一旦成熟,就应该顺其自然地持续往前。所以,奉献是真实的瑜伽。
要说,“我是你的,全部都是你的东西,是你的就行了。”如果总是说“我的”,就有束缚;“你的,即可解脱。如果你完全放弃“我的”,那似乎又贬低了你的生命,或是如同脸上挨了一拳。但假如你能将“我的”改成“你的”,你就永远平安无事了。
为了人类,让我们奉献生命,用每一次的呼吸、身体内的每一分子来重复颂念:“奉献,奉献,给予,给予,爱,爱…….”这是最好的祈祷文,最好的瑜伽,将带给我们永久的平静和喜悦,让我们得心灵不再受到任何打扰。
读书摘要:
Kriya Yoga包含:
(1)Tapas,接受净化时的痛苦,即苦行(燃烧或创造热量;自我纪律)
燃烧或创造热量,任何东西在被燃烧时就净化了
自我纪律:如果这匹马(心灵)被允许在没有马车夫(智慧)驾驭的情况下奔驰,这 趟旅程对旅客(真实的自我)来说是不安全的。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感官(马)的控制好像会带来痛苦,但终将以快乐结束旅程。
自我纪律可以帮助心灵成长,而自我折磨则是一种障碍。
“苦行”分为三类:身体、言辞及精神上的苦行
身体的苦行:朝拜、净化、正直、禁欲、不伤害
言辞的修行:言辞应该可以带来平静、真实、愉悦和益处
精神的修行:是心灵的稳定、善良、自我控制、净化本性
(2)Svadhyaya,读灵性书籍
读灵性书籍,即真实自我的学习,任何能提升心灵、发觉自我本性的书都应该研读。
读书并非一页一页随意地翻阅,而是要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用心去读。
(3)Isvara Pranidhanam,向神顺服
向神顺服,意思是将你行为的成果奉献给神或人类(神的化身)
奉献所有的东西给神——你念的书、你的祈祷、你的练习。当你把这类东西给了他,他接受了,他会加倍还给你,你绝对不会有所损失。如果你以自我、利己的心来做这件事,即使有操守、有价值的事,也会以某些形式来束缚你。如果每做一些事,心里都能默念:“愿以此奉献给神。”心灵就会获得自由与宁静。
摘自《沙吉难陀大师讲述巴坦加里的瑜伽经》
陈景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