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R基础操作
心肺复苏术CPR
基本概念:1、心搏骤停: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收缩功能衰竭导致心脏突然丧失有效排血能力,自主血液循环停止的病理生理状态。
2、CPR: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一种救助心搏骤停病患的急救措施,通过人工保持脑功能直到自然呼吸和血液循环恢复。心肺复苏术并非单一的技术,它包含了一系列的评估及行动。另外,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的心跳停止之病因而有所变通。
心搏骤停的病因:1、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病变、机体内环境的异常变化,或过度使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药物,是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的主要原因,例如心脏本身创伤、心肌炎、心肌病或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50%)等,均可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减退和心室纤颤或心脏停搏的发生。
2、冠脉血流量减少:冠脉硬化、痉挛、栓塞和任何原因引起的严重低血压,均可使冠脉血流量减少而致心肌急性缺血,引起心肌的传导和收缩功能受损而致心搏骤停。
3、血流动力学改变:大量失血、严重低血容量性休克、椎管内阻滞平面过广、血管扩张药应用过量和全身麻醉过深等因素均可导致回心血量锐减、心排量和血压骤降而致心搏骤停。
4、心律失常:心脏疾病,电休克、心导管操作、心脏造影,增加心肌应激性药物与麻醉药同时应用,严重电解质紊乱引起血清钾离子浓度剧升,麻醉手术过程中引起的迷走神经反射。
心搏骤停诊断及CPR指征:呼之不应,将耳朵贴近患者口部,观察、细听和感觉有无呼吸气流或咳嗽,同时触颈动脉是否有搏动,胸廓有无起伏,颈动脉无搏动无呼吸及胸廓运动,立即实行心肺复苏。(全部过程在10s内完成)
心肺复苏的内容:首先实行胸外按压(Compressions),再实行开放气道(Airway),接着是人工呼吸(Breathing)。 即"C-A-B"。心搏复跳呼吸回复后送去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
胸外按压:将患者去枕仰卧于硬板或平地上,头部与心脏处于同一平面,两下肢抬高15°,以利于静脉回流和增加心排出量。
急救者跪于患者的一侧,以一手掌根部置于胸骨的下半部,即双乳头之间。手掌与患者胸骨纵轴平行以免直接按压肋骨,另一手掌交叉重叠在该手背上。
急救者两肘关节绷直,借助双臂和躯体重量向脊柱方向垂直下压。每次下压使胸骨下段及其相连的肋软骨至少下陷5cm后及放松胸骨,便于心脏舒张。但手掌仍与患者胸壁保持接触,在胸骨充分回弹后再次下压,弹回与按压时间大致相同,如此反复。婴儿的因为大多存于手术室的抢救,暂且不讲。
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无论成人或儿童均为至少100次/分。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大约为30:2。
每2~3分钟或5组CPR循环(五组30:2循环)后对患者做一次判断,触摸颈动脉搏动和观察有无自主呼吸动作出现(不超过10s)。若心跳和呼吸已回复,则严密观察后进行后续处理,否则继续CPR。
临床心脏按压的有效标志:大动脉处可触及搏动,发绀消失、皮肤转为红润,测得血压,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甚至出现自主呼吸,说明脑血流灌注已经重建。
禁忌症:重度二尖瓣狭窄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包压塞,严重张力性气胸,胸廓或脊柱严重畸形,晚期妊娠或有大量腹水者。
开放气道方法:1、压额提颏法 如患者无颈椎损伤,可首选此法。站立或跪在患者身体一侧,用一手小鱼际放在患者前额向下压迫;同时另一手食、中指并拢,放在颏部的骨性部分向上提起,使得颏部及下颌向上抬起、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
2、双手拉颌法 如已发生或怀疑颈椎损伤,选用此法可避免加重颈椎损伤,但不便于口对口吹气。站立或跪在患者头顶端,肘关节支撑在患者仰卧的平面上,两手分别放在患者头部两侧,分别用两手食、中指固定住患者两侧下颌角,小鱼际固定住两侧颞部,拉起两侧下颌角,使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
3、压额托颌法 站立或跪在患者身体一侧,用一手小鱼际放在患者前额向下压迫;同时另一手拇指与食、中指分别放在两侧下颌角处向上托起,使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在实际操作中,此法优于其他方法,不仅效果可靠,而且省力、不会造成或加重颈椎损伤,而且便于作口对口吹气。
基础生命支持仅能维持15~30分钟,故必须尽快送到最近的医院进行进一步的高级生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