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教练

“我总是XXX,该怎么办?”

2019-12-19  本文已影响0人  斯雯Sylvia

缘起

在教练课程中,我的一次demo申请问题是:

“自己无论是什么事(饮食作息、看书学习、与人交往等等),只要感觉有一点不好就不能按预期很好地去做;对自己的感受没有一点掌控的能力,总是被它带跑没有向前。怎样才能对它开始有(哪怕是一点)掌控能力?”

收到永澄老师的回复是——问题一定要问得浅


对此,我具体有以下三点收获:

1、抽象问题是一种限制

对问题的描述,从一件事、到某类事、再到身份,是一个不断抽象的过程。而当问题越来越抽象时,无意间就把自己困在了某一个圈中,就像说“自己是一个XXX人”一样。

以我上述的问题为例,问题的背后无疑是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无法掌控感受、做任何事的人”这样一个标签。其实是一种自我限制

在这种限制之下,很多时候自己考虑的不是当下怎么去做,而是在抒发被困住的情绪;就像是一种呐喊,喊完之后又回到自己编织的束缚之中。

对此我需要觉察到自己的限制,并看到自己的选择权。

永澄老师说:

自我发展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自己我是有选择的,那么我要怎么去做?

即便是困难,也是自己选的。

而诸如“无论”、”只要”、“总是”这一类描述,显然是无视了选择权。

即便是困难,也是自己选的

2、问问题要问得浅

什么叫“问得浅”?就是提出和事例、行动相关的小问题。

这样的问题会使人去关注具体事件、回想到自己的行动,进而找到可以调整的着手点并驱动新的行动,让改变发生。

针对我前面提出的问题,永澄老师的建议是:

降到一件具体的事上,设定一个小目标、做一点。

比如,今天中午吃午饭吃某一口菜时,怎么被感受带着跑了,那个时候该怎么办?

然后一个一个一个领域把问题干掉。

乍一看,每天行动那么多,一个一个地解决小问题,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完呢?

其实,在不断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针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萃取总结方法论,离大问题的解决没有太远。

3、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行动

小问题的解决靠的是行动,但有时(特别是摸不准方向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思考和询问,总觉得盲目地行动无疑是大概率犯错,平白浪费了时间。

但如果没有行动,就没有具身体验,就没有感受和经验;即便他人告诉我怎么办,我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和理解。

做错又如何呢?那是一个产生体验的过程,通过对新体验的反思能够形成新经验,进一步整合便获得了新的感受和认知。

这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

永澄老师说:

一个成年人做第二次还不成功,大概率会选择放弃。但是我们能不能做十次之后再找教练?

当你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这也错那也错,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然后找个教练哗一整合,你整个人发展一大截出来,那个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知性-感性-理性


最后总结

1、在生活中需要注意自己的提问和表达,觉察可能的自我限制并看到自己的选择权

2、提出指向行动的小问题并立刻去做,有意识地将新体验转化为新经验;

3、不怕做错,不要立刻请教他人,先去做,有了切身感受和经验,才能更好地把他人的指点化为己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