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专情滥情都为她,终了却是一切皆空
文/乔平
导语:有人说白居易前半生专情,后半生滥情,甚至有人说他是撩妹高手,渣男一枚。殊不知他这一生的专情与滥情,都是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邻家小妹惹的祸。专情是因为对一个人的深爱,滥情是因为别人不是那个深爱的人。到头来,花非花,雾非雾,一切色相皆是空。
“少年离别老相逢”,这句话读起来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即便不清楚这句话背后的故事,甚至不知道这句话是谁因何而作,心窝子都会被猛戳一下。仿佛就是自己亲笔写给儿时的玩伴、写给邻家的小妹、写给同桌的那个他的句子。
这句诗出自白居易的《逢旧》,“逢旧”即是邂逅故人的意思。那么,白居易到底是在什么场合,邂逅了谁而有感而发的呢?追根这个问题时,我发现远比想象中的情况严重。他邂逅的这个人,不仅仅是邻家小妹,更是影响他终身感情生活的女子。白居易被后人评说专情或者滥情,都跟这个女子有关。
白居易:专情滥情都为她,终了却是一切皆空01 白居易惆怅满腹的《逢旧》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据记载,在公元815年,44岁的白居易因上奏宰相武元衡被刺案,得罪了朝廷的某些大臣,遭到诽谤中伤,再加上母亲去世后,他诗中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字眼,被认为是“有害名教”,因此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具体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在那场震惊朝野的武元衡遇刺案中,文武大臣们大多明哲保身,对武元衡遇刺不置可否。而时任左拾遗的白居易,刚好是刺案现场目击者,他亲眼看到武元衡遇刺时的惨状,很是义愤填膺,便向宪宗皇帝紧急上奏,要求尽快缉捕凶手,以告慰宰相武元衡在天之灵。
白居易的仗义直言,原本应该是在情理之中,也符合宪宗皇帝的想法。谁知,朝堂上的宰辅大臣们竟以白居易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太子左赞善大夫"这样的闲职,居然"越职言事"为理由,提出要求罢免白居易:"朝廷有非常之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
宪宗皇帝似乎是个没有主意的人,一方面对各怀鬼胎的文武大臣们非常气愤,另一方面却也认同了大臣们的"罢免"说辞,当即拍板同意将白居易贬去江州。
其次,关于母亲去世,白居易在守孝期间做了“不孝”之事,也是白居易被贬的理由。
白居易的母亲陈氏是在花园里赏花时,不慎落入一口枯井中去世的。白居易闻讯母亲去世后,立马请假回家守孝3年。这期间,他是严格按照唐朝礼仪为母亲披麻戴孝的,并没有做出过什么违规的行为。
守孝3年期满后,白居易回到朝廷继续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不久就被人举报了,说白居易在为母亲守孝期间做了“不孝”之事,让白居易感到一头雾水。
白居易到吏部一问,原来是因为自己在守孝期间,写了2首名为《新井》和《赏花》的诗词。由于母亲陈氏是因为赏花坠入井中而死的,白居易的诗触犯了当时的忌讳,被他的政敌抓住了把柄,狠狠地参了他一本,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专情滥情都为她,终了却是一切皆空就是在白居易官职被贬,携家眷赶往江州的途中,白居易与多年未见的旧情人邂逅,写下本文开头提到的《逢旧》诗。而遇到的那个人,正是让他一生魂牵梦绕的湘灵。而且,这次的《逢旧》诗,一写就是二首: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
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
原来,这个叫湘灵的中年妇女,和白居易之间有一段深埋于心的少年情事。她是白居易心目中美若天仙的邻家小妹,是他此生无法割舍的痛。
02 白居易与湘灵有一段怎样的少年往事?
白居易出生于河南,父亲曾是彭城县令,后来因为和徐州刺史守城有功,迁为徐州别驾。当时的徐州动荡不安,为了保护家人安危,他的父亲将全家送往安徽宿州的符离,这一年白居易年仅11岁。
在符离期间,白居易认识了邻家小女孩湘灵。湘灵比白居易小4岁,就像青春剧里看到的邻家小妹一样,湘灵阳光灿烂,伶俐可爱,是那种让男主看一眼就忘不掉小姑娘,就是这个小姑娘,成为了令白居易一生魂牵梦萦的初恋。
白居易:专情滥情都为她,终了却是一切皆空随着两人渐渐长大,8年后,19岁的阳光少年白居易和15岁的娇俏少女湘灵很快坠入了爱河,这一年,白居易在东林草堂为湘灵写下了绝句《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把心上人比作“月宫仙子嫦娥”,足见他对女孩的爱恋之情。一个谦谦君子,一个窈窕淑女,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只是,他们的恋情终究是纸里包不住火,很快便被白居易的母亲发现了。唐朝门第观念是很强烈的,毕竟白居易是官僚世家出身,而湘灵只是一个普普通普的农家女,像很多戏文里的母亲一样,白居易的母亲不认可湘灵的家世,选择了棒打鸳鸯。
白居易:专情滥情都为她,终了却是一切皆空二十七岁的白居易非但没有与湘灵完婚,还在母亲的规劝下离开了符离,去长安寻找更好的前程。在路上,他写下了那首《长相思·汴水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去长安之前,湘灵连夜为他绣了一双“锦表绣为里”的鞋子。千针万线绣成的鞋子,却只为送走心上人,自觉两人的婚姻彻底没了戏。
可是,白居易却把这份爱当成了奋进的动力,以为取得功名就可以自由自在地迎娶湘灵了。分开的日子里,白居易独自品尝相思浓酒,他曾寄给湘灵一首诗,题目就叫《寄湘灵》,这是他第一次在诗中留下爱人的名字: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白居易29岁时考上了进士,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这期间白居易多次恳求母亲答应他和湘灵的婚事,白母始终不肯。白居易伤心欲绝,在长安城一个冬至之夜写下《冬至夜怀湘灵》:
白居易:专情滥情都为她,终了却是一切皆空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自此,白居易心如死灰,拒绝与其他女子成婚,一时成为了官场茶余饭后的谈资,直到37岁那年,白母以死相逼,才迎娶了杨氏做妻。
可是,在漫漫余生里,白居易从未真正放下过湘灵。他原以为此生再无相见的可能,哪知造化弄人,他们还是碰面了。此时,白居易携杨氏夫人赶路,湘灵则搀着父亲漂泊,四目相对的刹那,热泪已蓄满眼眶,之后是长时间的相顾无言。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我的头发白了,如今又添了新恨,你的眉眼依旧那么好看,只是不比往日那样青春。“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旁人可能不解,我们为何如此伤感,他们怎知少年离别老相逢的悲哀。
“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相逢一见,又是离别,这一别真的成了永诀。
白居易53岁时那年路过符离,想去看一眼湘灵,只是湘灵早已不知所踪,有人说她已皈依佛门。
白居易:专情滥情都为她,终了却是一切皆空03 有情有义的白居易,为何老来被人说成是渣男?
有人说白居易不但是个著名诗人,还是个泡妞高手,特别是晚年的放荡,简直就是个渣男。表面看,这样说也没错。
自从白居易53岁那年去符离没有见到湘灵后,他就开始了放荡的生活。从他的诗作可以看出,晚年时期,他经常流连忘返于青楼花馆,还公然在家里蓄妓,甚至还吸毒助兴,种种荒唐事,数不胜数,说他是渣男,真的不冤。
为什么原本深情的白居易,老来会变的这样滥情呢?现代人对感情不如意有两句经典解释,我非常认同:
当一个女人错过那个她最想嫁的男人后,就会变得越来越挑剔。之所以挑剔,是因为谁都不如你!
当一个男人错过那个他最想娶的女人后,就会变得越来越随意。之所以随意,是因为反正不是你。
如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白居易晚年的随意和放纵原因,归结为错过了那个他最想娶的人呢?
白居易在《对酒吟》中有一句:“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当年他没有得到湘灵,如今干脆彻底放开,纸醉金迷,把所有的愤懑借肉体的快感全都发泄出去?
还有,从《追欢偶作》中那句“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晚年的蓄妓嗜好,他就喜欢找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当这些女孩长到十八九岁后,他就会转手卖掉。他的这个嗜好,是不是为了追忆年少时初恋的湘灵呢?
再有,《长恨歌》里那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看似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实何尝不是他和湘灵那段无果恋情的真实写照呢?若非亲身体验,他又怎能写出如此断人心肠的诗句呢?
白居易:专情滥情都为她,终了却是一切皆空据说有一次白居易在庭院里忽然见到一双鞋子,这双鞋正是当年离别时,湘灵送给他的那一双。他凝视着这双已经老旧的不成样子的鞋子,发了好一阵子呆,然后,写下了一首叫做《感情》的长诗: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
大概意思是:今天在庭院晒衣物,忽而看见从故乡带来的鞋子。这是谁给我做的呢?是故乡那位邻家少女所赠。我想起了她诀别时的话语,说要用这双鞋来代表我们爱情的始终。但愿我们两个人,就像鞋子与鞋带一样,同行同止,相伴一生。
我如今被谪九江,离家漂泊三千里,是为了纪念我的爱人,才把它带在身边。如今把鞋子拿起来,反复地端详,却只余惆怅。明明鞋子还是成双成对,人却是形单影只。更让人叹息的,是这双鞋子原本多么的精致锦绣,可前些天下了场梅雨,上面的色泽黯淡了,绣着的花草也已经枯萎了。
鞋子上的锦绣,色泽黯淡了,花草枯萎了,一如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难道这不是一封让人动容的绝世情书吗?
还有一首叫做《感镜》的诗,白居易一直留着当年湘灵的那面镜子,这事估计湘灵致死都不会知道:
白居易:专情滥情都为她,终了却是一切皆空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或许,这就是白居易晚年滥情的真相吧。在我看来,白居易的情始终没有滥,他还是那个深情的白居易,只是他的深情,只属于湘灵一个人。
最后,我想用白居易那首《花非花》做个总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有点禅意的朦胧诗,是不是白居易对那场浮云般爱情的一种祭奠呢?是不是可以认为他悟到了世事无常,一切色相皆是空呢?如果是,他这一生的专情和滥情也就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