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就要到实战中去检验

一张电影票根,紧攥着从头至尾,在汗湿的手心中间已经揉捏成团。自认为已是百炼成钢,却仍然在让旁边观众捂起眼睛的血腥镜头面前咂舌咬唇,浑身燥热地无法安坐,不断变换着姿势。
不少人说这是一部中国版的《黑鹰坠落》和《美国狙击手》,再有点《拯救大兵瑞恩》的线索,我深信之,但绝未曾料想中国的战争与动作电影场面已到了如此炉火纯青的程度。不管这里面有没有真实的也门撤侨的故事背景原型,不管护送领事、解救人质、抢夺“黄饼”等任务是否都是蛟龙突击队完成,不管狙击斗法、翼装飞行、坦克大战、无人机凌空、近防炮屏障是否悉数上阵,不管中式、美式、欧式武器装备是怎样的吸引军迷眼球,整个电影情节环环紧扣,高潮迭起,观者头脑中只有两个字能够炸裂——难得,实属难得。
电影中的通讯兵庄羽在战斗间隙曾经近乎崩溃地向战友吐露过心声,大意是参加过那么多的演习训练,从来没有像这样在真实的战火、死亡、血腥中砺炼。从这一部电影开始,电影观众终于知道,我们的军人太需要在这样的实战当中去检验,去磨炼,去真刀真枪地干一场。
和平环境里的军人只能通过演习和训练来掌握基本作战技能,依靠肌肉记忆和高度仿真的战场环境设置来演练战术动作以及临机处置能力。如果是部队行动,则只能通过导演部门设置假想敌、课目推演、攻防转换等理论战损来判定胜负。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再逼真的演练也没有真实战场的声响、火光、烟尘、气味、色彩乃至死亡、伤残、恐惧、恶敌来得那样有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冲击感。甚至,军人自身身处弹尽无援的绝境,见到战友与平民的伤亡,处在语言与生活习惯完全陌生的场地,又有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完成,这才是真正的实战。
还记得,2018年全军开训动员大会上提出了“按实战要求去训练,按训练去实战,训练与实战达到一体化”的训练目标和要求。可以这样去理解,训练的最高标准就是打赢实战,实战的最优体现就是平时的训练水平,《红海行动》中的蛟龙突击队员们首先做到了这一点。
他们无论是对手中武器装备甚至是外军装备的谙熟程度,还是处于险境中张弛有度、严丝合缝的团队配合、分队行动、个人技战术表现,无论是格斗、射击、爆破、通讯、驾驶、飞行、伞降,还是筹划行动、临机判断和超强的心理素质,都表现在每个人充满自信的凌厉眼神和绝不拖泥带水的战术行动当中。
可惜了,这只是电影,展现了实力,愉悦了观众,收获了票房。可惜了,就算是真的也只是蛟龙队员们的小分队和单兵实战。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咱们的整支部队能够完全地投入一场实战,并且取得最后的胜利,那就太具有价值了。
顺便再说一下,如果没有《战狼2》珠玉在前,这部《红海行动》一定会是票房冠军,至少我是这样向朋友推荐和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