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WhoAreYou)60爱情特征

2021-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玩哲

我们先把前面学的内容,简单的复习一下。

态度,它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具有三个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态度是内在的心理现象,看不见摸不着。

它是针对具体的对象。

态度形成以后就会稳定一段时间,不容易轻易转变。

一般认为态度,有三个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性成分,也就是所谓的ABC模型。

态度跟行为的关系很复杂,态度影响行为,但不决定行为。

行为的决定因素,态度只是其中之一。

还有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用体系,是关于一些抽象的判断。

价值观会影响人的态度形成。

还有态度的维度,心理学家一般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态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和外显度。

方向是态度的指向,我们肯定还是否定的。

强度是某种方面上人的态度的强烈程度。

深度是指个体与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向中度是指态度与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的紧密程度。

外显度就是态度显示为外在行为的那种程度。

心理学平时研究比较多的,就是我们平时说心理测验或者态度测验,也就是方向和强度这两个维度。

而深度和向中度是更深意义的,很难做出系统的研究。

态度测量一般是用三种方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量表法就是各种心理测验,问卷。

投射法,就这些投射的言表和声音。

还有行为反应测量法,像测谎仪,它就是行为反应测量法,通过个体的行为反应来探测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包括了他的态度。

后面我们又讲了,社会关系。

首先谈到了与社会关系比较密切的,就是亲密、侵犯、利他行为,亲密关系分别是良好社会关系和不良社会关系导致的结果。

侵犯行为,侵犯也是暴力行为,是一种违背社会规范的有意的伤害行为。

侵犯行为它首先必须是伤害行为,同时它必须满足两个关键特征、关键条件,就是负面的社会评价和主动的伤害的动机,也是反社会行为,和必须要有伤害的意图。

缺乏这两个特征的任何一个,都不会被认定为侵犯行为。

学者们把侵犯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报复性侵犯,就是以直接给对方造成伤害为目的的那种侵犯。

还有一种是工具性侵犯,它是为了实现其他的目的的,这种副产品,谋财害命。

对侵犯行为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是人的本能,死亡本能的一种表现。

罗伦茨认为是个体的一种习性的适应行为,动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侵犯行为,而人是动物,所以人类的侵犯行为也是一种适应行为。

还有多拉德米德,他们提出了挫折侵犯学说。

是这样一个模型,他们认为侵犯基本上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但挫折不只也会导致侵犯,还会导致其他一些反应。

罗伦茨说,侵犯行为不仅与挫折,以及挫折导致的愤怒情绪有关系以外,不仅与这两种因素有关系,还与情景中的侵犯线索有关系,侵犯线索会使侵犯行为得以发生,或者增加侵犯行为的强度。

他是这样说的,“不是人的手指扣动扳机,扳机也可以扣动人的手指。”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还有情景因素,还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我们特别讲到了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有的书上把它翻译成去个体化,它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同一性,也就是自我意识水平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后来我们又谈到了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是以特定的个体,

或群体为对象的一种亲社会行为。

其中有一类行为是不希望任何回报的。

这样的行为,心理学把它叫利他行为。

心理学最感兴趣的是,富人行为里面的利他行为,也超越利己,专门利人,只求奉献,不求回报,这样的人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什么情况容易发这一种行为?

或者说,有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利他行为。

但是我们的答案是没有,因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求回报,只不过回报内容,所要求不一样而已。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受助者的特点,还有助人者的特征,还有情景因素,有旁观者效应,也一个人遇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他,他旁边的人越多,有时候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小。

为什么会产生旁观者效应?

两种因素上面说了,第一去个性化,第二责任分散了。

后来我们讲了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是人与人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途径,进行信息的交流的过程。

沟是过程,通是结果。

沟通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