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60后河南老兵的故事:苦是资本,傻成态度
电影《芳华》中,黄轩让一个平凡的好人刘锋走进了大家心里。你看过了战斗英雄的精彩故事,可知道现实中的《芳华》长啥样儿?其实,战斗英雄只是少数,多数是像老李这样的平凡老兵,不出名,人生也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却依然很精彩。
4岁的邻家小女孩看到老李刚刚写的草书,嘲笑道:“你这乱七八糟写的是什么呀?”
59岁的老李被逗乐了:“我不会写,正在学习。”
小女孩指着宣纸上的一横说:“我也不会写,我只会写一。”
老李笑:“我跟你一样,也只会写一,所以要学习。”
小女孩立刻收起嘲笑,认真看着老李,一脸“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表情。
老李书法作品
如今老李的人生化繁为简,变成了“一”。
他那双拿毛笔的手,骨节粗大、布满老茧、青筋凸起,除了毛笔,现在还拿锅铲、菜刀、拖把、扫帚等等,而过去,这双手拿过镰刀、斧头、锄头、铁锨……还有枪。
没有选择,不知啥叫苦
老李叫李坪亚,1960年生在洛宁县,家中姊妹六个,他是长子,排行老三。
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转业后跟母亲一起被分配到兴华公社卫生院。
那时经济条件很差,老百姓以玉米红薯为主食,小麦很少,大都拿来卖钱,条件好的人家有白面馍吃。老李家一年到头吃一次肉,就是过年包饺子。
两年后,父母工作调动,全家搬到上戈。他在那里上小学和初中。
因水源问题,上戈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高发,老李上初一的时候,关节疼得蹲下去就站不起来。
当时家里只有他一个男孩,父母担心长此以往他会残疾,就咬牙把他和两个女儿送到了兴华小姨家。
老李在兴华老家
小姨有两个孩子,工作很忙,无暇顾及他们。半年后,三个孩子开始自力更生,父母每月寄十几块钱生活费,他们自己做饭吃,当时他13岁,负责上山砍柴。
那时做饭烧柴火,没钱买柴火就上山砍柴,兴华在伏牛山麓,有大片原始森林。
初二以后的每个周末,基本都会上山砍柴。他的搭档有堂兄、同学和发小。
天不亮,几个男孩子带上斧头、绳子和四个大馒头,拉着板车出发。从镇上到放板车的地方有30多里路,之后到柴火场要走5公里以上的小路。
荆棘丛生,岩石遍地,擦伤划伤、忍饥挨饿都是小意思。他们习以为常。
柴火是一棵棵的树,砍完用藤条捆好,每人最少3捆。为了省时省力,下山是从陡峭的山坡把柴火捆拉下去,他们称为“下溜(liù)子”,溜子上往往布满锋利的岩石,坡度很陡,这个环节需要技术和经验。
不出意外,下了溜子,大概下午两点多,可以吃两个馒头,硬邦邦的馒头在河水里泡软了,吃起来很香。
接着是最累的环节——转柴火,一捆一捆扛着往板车那里转,等转到板车那里,天还亮着就很不错,再吃一个馒头。
装好柴火,拉着板车回到家大概是晚饭前后,四个馒头可以省下一个。
也有出意外的时候,柴火捆在溜子上被岩石挂散,滚得满山都是,他只好一根根捡回来再捆好,至少得2个多小时,下了溜子,天已经黑了。
还有次他们拉着板车返程,半路车胎被河里的石头扎破,于是只好卸下来到附近村子补胎,补好以后继续上路。
饥肠辘辘摸黑回到家已经夜里12点多,第二天上学他笑嘻嘻跟同学说:“哎呀,昨天晚上我们12点多才回来,哈哈哈……”
他说那时候不知道啥叫苦、啥叫愁、啥叫不高兴。上山砍柴似乎是当地男孩子成长的必要内容,不论穷富,大家都乐此不疲,如果谁没有上山砍过柴,会被笑话。
“现在看来,那时候没有选择,所以人才会心情平和,不觉得苦。”
经历生死,苦也成了福
1977年,他高中毕业,下放一年,种萝卜,种白菜,挑大粪,挖红薯,修河堤,生活很丰富。
紧接着78年12月,他参军入伍。那时候,当兵就等于找到工作,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然而,没想到,他很快就上了战场。
1979年上战场前的老李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从2月17日发起总攻到3月16日,他在战场待了28天。
他对战场的印象是:残酷,震撼。28天,好像是走完了另一个人生。
上战场的时候,他是带着伤的。当兵前最后一次上山砍柴下溜子他摔伤了腿,临走的时候还没有好,母亲给简单包扎,到部队后,一直是高强度训练,再到战前训练,他的腿伤持续恶化。
就这样,他一瘸一拐地进入越南。
那里的气候几乎天天下雨,穿着雨衣也全身湿透,部队没日没夜地行军,战士们极度疲劳,一喊休息,一屁股坐到泥巴地里就睡着了。
由于长时间泡水和走路,他的腿伤更严重了,但这时候已经顾不上了。
开战第一天,高中和他一起打过篮球的同学被炮弹炸伤胳膊,大动脉出血,在被送回国的路上,失血过多牺牲了。
他是特务连的,负责团指挥所的警卫,每次站岗,他都在前沿,随时都可能死亡。
实际上,谁也不知道下一秒自己是不是还活着,就没啥可怕的了。
所以,相比之下,挨饿受冻都不算事儿。
前期因为路不通,卡车进不来,战场的给养物资全靠民工肩扛手提送进来,吃的喝的药品都很短缺。
他们出发的时候每人身上带了有大概十块压缩干粮,饿极了才吃一块,舍不得吃也不敢吃。
走到哪里睡到哪里,不脱衣服,子弹袋当枕头,雨衣当被子,抱着枪,子弹上膛。
当部队穿插到位,他所在的团部在山上驻扎,这时他腿上的伤口已经快烂到骨头。
班长带他去找卫生员,给贴了个不知名的膏药,加上部队在山上待了几天得到休息,伤口终于结疤。
可祸不单行,腿伤刚好转,他又开始拉痢,当时拉痢的人很多,几乎占了连队的五分之一。
由于国内送来的罐头是民用罐头,里面有厚厚的猪油,大家喝的又都是河水,就很容易拉肚子,拉得严重的就成了痢疾。
他拉痢拉得快站不起来了,只拿得动冲锋枪和防毒面具,其他行李两位参谋帮他拿着。
那时候,送伤病员的担架队走的是一条几十里长的小路,不太安全,越军的散兵游勇时不时来骚扰,曾有担架队遭到袭击,伤员和民兵都有伤亡。
一位参谋对他说:“小李呀,你一定得坚持住,我们跟大部队一起回国。”
眼看老李就要倒下,参谋和机要股长带着他去找参谋长,团部的军医给开了两顿药,吃了以后,当晚半夜突然肚子疼,他顾不上外面的大雨,也顾不上危险,爬出猫耳洞,结果来不及脱裤子,拉了一裤裆,之后他就没穿内裤直到回国。
第二天,拉痢好转,他去找军医又开了一顿药,吃后基本痊愈。
半个月后,工兵把路修通了,一辆辆卡车将干粮、药品等给养物资拉到营地,干粮基本都是各种各样的饼干和罐头,这下子,总算能吃饱饭了。
与他同去战场的兴华同乡大概有八、九个,牺牲一个,负伤的有几个,他的腿也落下了毛病,两条腿粗细不一,坐一会儿就麻。
可他觉得这也不算苦。
“对我们这种普通人来说,没有苦可言,生活中的磕磕碰碰不叫苦。如果非要说我吃过苦,那就算吧。不吃苦,人生就没有厚度。”
“不要怕吃苦,吃苦是福,那是资本,别人炫富,我炫苦,我给别人讲我的苦,至少是正能量。”
放下枪拿起笔,笑看人生
回到部队,他复习考上了信阳陆军学院,毕业后在部队又待了几年,当过排长和政治部干事。
1987年元旦结婚,成了信阳女婿。
1988年得一女,转业到信阳县邮电局,此后扎根信阳三十多年。
他从分杂志的干起,当过挂号台收发员、汇兑会计、工会干事、人保干事,担任过广告公司经理、函件局局长、市场部主任。
老李书法作品
邮电分营的时候,大家为了个人利益争破了头,他无所谓,在申请表上写了句“服从组织分配”完事。于是,他被分到邮政,之后,又分出了联通和移动,走着说着,邮政无疑是最可怜的。
多年来,眼见周围同事朋友一个个当主任提局长,他却只是个中层管理干部。
其实他也有很多机会,家人和亲朋总劝他在人情上下下功夫,甚至有人直接让他拿钱要给他提拔,他全都当做耳旁风。
于是,在很多人眼里,他很傻,傻得固执。
但他觉得没啥大不了,生活照样有情趣。
他会写会画,又能说,刚开始局里的板报都是他画画写写,开大会的会标也是他写,当广告公司经理和函件局局长的时候,每年业绩在全市都名列前茅。
邮电分营五周年,省里举行书画展,局里让他出作品,从那以后,他开始正儿八经地练书法,2008年,他加入省书协。
老李书法作品
他很节俭,一直都本本分分地挣工资,带孩子。
而妻子则因早年单位效益不好下岗,时常跟朋友一起出去跑生意,补贴家用,后来积累了人脉门路,在郑州做点生意。
由于住酒店租房子都不方便还很贵,他们咬牙卖了信阳的房子东拼西凑在郑州买了房,把女儿也接到郑州上学。
他一直认为大城市好,尤其对下一代,教育、就业、生活等条件比小地方好也相对公平一些。
妻子女儿离开后,他住到了单位宿舍,开始了几年两地跑的生活。他不记得攒了多少张火车票,红的蓝的都有。他很少坐动车或者高铁,尽可能买普通车。
女儿考上大学后,妻子劳累过度病倒,重担全部压在他肩上。女儿毕业工作后,2017年,他为了结束两地生活、方便照顾家人,内退回到郑州,一家团聚。
原本郑州的生活很悠闲,练字、做饭、做家务、看书学习,捡石头捡树根做个手工啥的,然后就是发挥他的长处,滔滔不绝地讲故事,女儿称他为话篓子。
但内退的工资太低,家里的开销主要靠女儿,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开始找工作,在网上投简历。他这个岁数,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的工作都很乌龙。
他接到一个北京的面试通知,是高薪别墅管理员,他的年龄和文化素养都符合。
于是,不顾家人反对,他独自跑到北京,结果被一群黑社会样的中介骗了几千块钱,他去要钱差点儿出事,妻子打电话说:“钱不要了,人回来就好。”他才忍气吞声地回家。
可回来后,他还不死心,继续折腾,遇到的不是卖产品的就是传销,最后他去了保险公司。
但他根本不是卖保险的料,人家许诺他坚持半年就让他当讲师,他就信了,每天6点起来去上班,他说比他在信阳上班起得都早。
坚持了几个月,有天他苦笑着说:“哎,明天还得去上班。”
妻子半开玩笑地安慰他:“不想去就不去了,在家好好写字,我们帮你卖字。”
他嘿嘿地笑着点头。
老李的书架
对于人生的起落坎坷,他看得很淡,“我们普通人的起伏跟大人物比微不足道,顶多跟晚辈讲讲,让他们做个参考,少点儿遗憾。”
至于成功和失败,他说:“没啥标准,把一个家经营好了,就是成功。我没当官没赚大钱,但孩子成家立业,我们能开心生活,这就很满意了。”
如果说他对自己还有什么心愿,那就是把字写好,书法有句话叫“人书俱老”,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也是他向往的境界。
其实,人这一辈子,尽力就好。
(图片来自老李)
原创首发来源:微信公众号——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