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平稳 有迹可循

2018-08-10  本文已影响64人  杨小婷_

关于此次课后的回顾与其说是整理复盘,不如说是重抄了一遍笔记更直接贴切。但这又一遍的誊写,也带我再一次重温了课堂。从8月4日早9:00至8月5日下午5:00此次的课程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第一天上午  1、心理咨询的“第一句话”  2、咨询中“沉默现象”的处理

第一天下午  1、咨询中的资料采集(上)2、咨询中的资料采集(下)练习

第二天上午  1、人生线技术(1)  2、人生线技术(2)

第二天下午  1、人生线技术(3) 2、心理咨询和综合练习

这是一次注重实际演练和运用的课程,情景模拟和组队练习是主场。如果问我,说起此次课程脑海里记忆最深的场景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讲台上咨询师老师稳定的状态以及与来访者同步的节奏,是一种舒适的跟随而不是步步紧逼,这大概就是邱老师说的那一个“贴”。下面就跟着课程的顺序来回顾一下,也说一说我在其中的收获和一些感想。

      一、心理咨询师的第一句话,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连系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把双方拉回当下的重要发声,所以面对来访者的第一句话就不能过于随性、随意,也不可开放度太大或者太笼统。这一点在分组练习时就很有趣,有的第一句是:你好,吃了吗?(这样的寒暄熟络感满满,但太过开放,对方回应没吃呢,那就直接谈话改饭局了。果断pass)也有的直接问:你要解决什么问题?(看似单刀直入,实则却很笼统。为什么说是笼统呢,我的理解是由于来访者通常是思绪万千主线不清才来求助,这样问恐怕ta不是无言以对就是说一大堆更加混乱。另外就在我打出这一句问话时,内心有种被逼问的感觉,好像咨询师在跟我要答案?我该怎么回答?脑子好乱。这个开场果断pass)所以在说好第一句话是,我们也明确不要用“直接逼问”的询问方式,而是“间接询问”。那么间接询问又是怎样一种表现形式呢?看以下话述:1、您好,我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2、需要我为您提供什么样的心理服务?3、您今天到这里想和我聊些什么?(默默在心里练习很多遍)这种方式就是间接询问。说到“直接逼问”和“间接询问读”差别所在,前者侧重于对方,锁定对方,感到有压力,而后者侧重于咨询师本人,我能为您做些什么。课程中还特别提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咨询师应注重言语中的平等感。

        在第一句话的练习环节中,感受到了语言是有力量的,这力量不单可以支持到他人,同样可以支持到自己。在运用间接询问第一句话做练习时,感到自己的心理状态稳定了许多,一句话,也把我完全的带到了当下的咨询环境中和咨询师的状态中。其中也发现自己在开口前,内心会有些紧张感,这种紧张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技能还很薄弱,而且有些担心,自己做的不好。回顾这些时,珂珂的那句:“有胆来,敢试错”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勇气。由此也更加能够体悟邱老师说的:“心理咨询师没有绝招,只有功夫”。

二、资料采集

      在这一部分中,首先讲到了问题诊断,又称心理评估,其中的症状学和病因学两个术语使我记忆深刻,一个“是什么”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看得到的结果,一个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

症状学中讲到在来访者的情绪中,需要关注以下5点:1、具体感受(我理解是看到感受、聚焦感受,能够清楚的辨别是一种怎样的情绪,是愤怒、恐惧等等)2、持续时间3、出现次数4、量化分值(清晰地判断问题困扰来访者的程度)5、有不好情绪时脑海中的想法和场景。

梳理以上5点的时候,感觉这个方法能够很有效的理清杂乱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也可以使用这些技能帮助自己理清头绪,做出适当的宣泄和调整。

病因学从社会角度进行关注,生活事件是重要导火索,1、发生的真实事件2、和事件有关系的人3、演变过程。在发生的真实事件中,切入点以最初的事、最迫切的事、最近发生的事情、影响最大的事、记忆最深的事展开谈话。

写到这里,有种以点连线的感觉,在找到这些点串连这些点中推进、明确主线的方向。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咨询师以稳定的状态进入到谈话中(在这里王彦军老师说的那句,有些时候咨询师在某些阶段是要放弃自己的,对这句话的状态充满了好奇),以中立的态度全然接纳来访者,不评判、不猜测,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陪伴来访者,在倾听时敏锐的捕捉到关键点进行询问和引导。在这个表述的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对一些关键词进行记录(用纸笔记录前要征得来访者的同意)。

做练习时,自身的问题一一浮出水面。比如在谈话中,没有足够的耐心听来访者完整的说完一段话,总有种中途插入的冲动,觉察到这一点后,就有意识的提醒自己,要耐心听,不打断;在记录关键词的时候,记录的好像都是自己感觉比较关键的,忽略了来访者本身所暴露的关键点,感到观察不到位,贴的不准确,共情不到位;面对来访者暴露 出的问题,无法有效地做到将潜意识意识化,所以在这个点上就会特别的停滞,一圈一圈的转,转到最后不知道是谁跟着谁走了。在邱老师的练习问题解答中,1、“贴着走”这个词使我领悟到了一些捕捉来访者关键切入点的方向,贴在来访者的感受上,贴住来访者描述的问题,明确了咨询师的眼睛、感受紧随来访者,陪着ta一起去寻找、明确那个触发点。2、会谈中的控制技巧,这个技巧可以帮助我们不被来访者拉着走。

第一种方法 释义=内容反应+具体化技术  既咨询师从无头绪的诉说中找到逻辑关系,把这些搜集到的信息整合总结后反馈给来访者时,邱老师在这里说到了一句“是这样吗”的对话反应,感觉这句话有两种作用,一是判断咨询师是不是明确看到了来访者想表达的内容,第二也是让来访者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现在说的内容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表达的。这样的干预有一种扶正的感觉,是咨询师在引导者来访者,沿着线在走。

第二种方法是中断,是暂时的休止。可以是掉笔、帮来访者接杯水、换个场地或者受时间限制本次终止,下次再谈。但不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感觉这样做的目的都是就此止住,我们从新开始,像切换的感觉。(不知道理解的是不是又偏差)

无论这使用哪种方法,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都需要接纳求助者的所有状态,不断明确求助者的目的,稳步推进。

三、人生线技术

在经过老师的讲解和练习后,清晰了对人生线技术的理解。人生线技术也是收集资料的一种技术,纵向深入的发觉问题的起始方向,是一种向下↓挖往回找的技术。在经过表层的认知调节,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采用人生线技术向下追溯。

通过下面几种方法来收集资料:1、主诉(来访者自己说的)2、临床观察(咨询师看到的)3、摄入性会谈(主动摄取、了解的。感觉就是聊出来的)4、家属报告(陪同前往的人反馈的)5、心理测试(数据分析)6、作品分析(艺术治疗:沙盘、绘画、书信、文章、手制品)

前面的问题诊断的关注点在:前提事件、情绪

人生线技术的关注点在:情绪、过去,引导来访者回忆追溯,对于有聚焦点,有清晰人物的,从建立人物关系为切入点,然后顺藤摸瓜,提问、倾听、陪伴、引导进行;没有聚焦点、没有特定人物的,运用联想原理,找相似性的和类似性的,如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或者经历中,有你又类似的情况? 引导来访者去聚焦以往经历中的相似经验,陈述中要观察来访者的深情、举止,在描述过程中观察其情绪的变化。

两天的学习到这里已把自己学到的总结了一便,但思考还没有停,模拟时的场景还在脑子里一遍一遍地过。这一次的开口班课程,拨开了关于咨询室故事的那层神秘面纱,可在我心里没有激动和欣喜,倒是在看到差距后清晰了自己现在的位置,感到这条路还长,要一步一步勇敢地、稳稳地走。

把课程最后总结的那句话送给我自己:以平和的状态进入,全然接纳来访者,使咨询过程稳步、平稳的进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愿个人成长使我内心平和,愿自我接纳度越来越高的我能够慢慢的全然接纳所面对的人,愿我的能量更加丰盈,向下扎根,更加稳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