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贝

低头读书,灵魂在发光

2020-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壹見

文/壹見

杨绛先生说,“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我读书的理由或许不同。

高中时候读书,是因为小说令人着迷。不仅课余时间读,上课时间也读,桌上读被窝读,直读到天昏地暗,鼻梁戴上厚重的眼镜。书呆子的称号,或许就是那时候叫出来的。读书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积累了词汇量(因为读金庸全集,遇到的每个生僻字都会查字典)。

大学时候读书,是因为闲。那个时候没有明确的读书目标,看的书很杂。图书馆允许一次性借六本,东拼西凑凑足了书,借回去看几页不感兴趣,也就放在床头积灰了。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金句,被做成横幅挂在图书馆门口,四年过去了,书读了一些,气质依然如故。

我的老师曾写过一篇文,收尾的部分他这样说道:“在(地名),十年来最大感受是寂寞,是能和心灵静静发生摩擦的寂寞。”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读到一种比寂寞更大的能量,那是心灵深处的呐喊。

这或许就是字里行间的力量。这或许就是读书人的魅力。

现在人看书,已变得不那么纯粹。有的人纯为消遣,享受读书的感觉,比如寻一个悠闲的午后,泡一杯咖啡,蜷缩在慵懒的阳光下,翻几页书,微风拂过,仿佛仍能闻到笔墨清香。

还有些人读书目的性很强,他们专挑工具书,恨不得读完立刻就能用上。读书变得像快餐文化,被更多人更快捷地榨取价值,用完即扔。

怎样才是读书的最好状态?没有人说得清。只是有一点是共通的,读书是讲究心情的。不同的心情看书,频率和作者相合,读书事半功倍;遇到运气不好情绪不合,哪怕花再多时间也读不进半个字。

所以,读书要顺其自然。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哪怕再好的营养品,也需要找到合适的机会补充。

读书不是一朝一夕。那句活到老学到老,正顺应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变化无处不在,一切都在快速迭代。读书,也就变得更像是和生活对话,和自己对话。

低头读书时,灵魂抬起头来丈量世界。纸墨清香里,映射着知识在不同形态下的人文魅力。

无法踏遍天涯海角看世间所有美景,幸好书中自有一番天地。

供有心人用在刀刃上,供时间沉淀在修养里,供一切美好的时光,温润如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