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
睡前聊天时,读幼儿园的哥哥突然问我:“妈妈,为啥郑老师会对大宝、小宝还有凡哥说爱他们呀?”“为啥这么问呀?”“我听到老师对他们说的。” 这几个小朋友的妈妈们都是家委,与老师接触很多。去年去接小孩的时候,就看出来老师对这几个小朋友关注要多一些。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可以理解,但是我却一下子突然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释。
作为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需要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的。与他人沟通合作中,有两点感觉是比较重要的:自我认识和同理心。
1. 自我认识
人类从婴儿期开始就有自我觉知能力,比如说觅食反射(别人的手指放到嘴边时,新生儿会想要过来吃;但是自己的手指却不会这样)。3岁半左右时,能够描述自己的态度和情绪,开始具有独特的心里特征。5岁的时候会有人格特征及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
小孩的自我认识除了与认知有关,还与别人的评价有重要关系。2~6岁的小孩,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早期时主要受父母影响,随着步入学校,还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对小孩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对事不对人,把评价落到具体的事情具体的行为上,而不是落在价值上。比如说小孩把水打翻了,你是这么说“杯子掉在地上了,我们打扫干净,下次拿好一些。”还是这么说呢“杯子掉地上了,好孩子不会这么做。” 一个人有了好的自我认识,他才能够做个高自尊的孩子。
2. 同理心
与人相处过程中,能够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很重要。2岁的小孩就有同理心的能力。所以作为父母的,在小孩成长过程中,可以经常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来思考和感受。
回到文章开头的场景,最后跟哥哥沟通的是:有的时候爱是需要说出来,但有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行为来感受到爱。比如有的时候你会剥橘子给妈妈吃,妈妈能感受到你爱妈妈。而且前两个礼拜妈妈有跟老师电话沟通过:老师有说你和凡哥在班上都是属于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