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陈大伟

2023-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杨芝兰河南尉氏

2001年开启的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由此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教研活动中也体现这样的理念……

可以说,是工作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引发了我的反思,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则提供了变革实践的方向。

就像建造一栋房子要先搭建好“四梁八柱”一样,观课议课从一开始就搭建了“尊重、平等、协商、有效”等文化追求的“四梁八柱”,20多年一直在“添砖加瓦”,不断丰富:

提出了课堂变革目标——建设理想课堂;提炼了“以学论教”“重视教学关系和情境”“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建立平等关系”等观课议课策略;形成了“更高质量的实践反思”“从现场到问题的案例研究”“从问题到现场的行动研究”三条基本路径和方法;明确了教师发展取向,在问题导向、研究导向、输出导向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实践;研究了观课议课记录表的设计与使用、观课议课比赛方法和评分量表;等等。

观课议课的体系性不断增强,某些地方通过精雕细刻有了更好的品质,也更有利于实践推广和运用。

在实践中,观课议课还倡导使用询问、价值澄清等柔性方法,从评课的“提供思想”转向促进反思、展开教育想象的“促进思想”。

这些年我一直在追求并践行这样的改变:从批评走向建设,从旁观者走向助教,从统一标准走向权变意识,从要素观察走向情境观察。观课议课的重点是教师发展,是以课程为对象、课堂为平台追求教师专业发展。

就课的变革与人的发展,我有这样的假设:理想的课堂教学在一线教师的脑中和手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发展起来了,创造性教学热情和积极性上来了,他们应该并且可以根据具体的实践情境创造出自己的理想课堂。

佐藤学教授是我最敬重的课堂教学研究专家之一,也是我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榜样。

我在《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一书中引用最多的是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中的观点。

站在课堂观察研究的“巨人”肩膀上,观课议课可能多了这样一些关注:

一是关注学生关怀和学生权益尊重,比如,坐在学生身边要征得他们的同意,教师讲课时观课者不要走动干扰学生,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当助教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

二是关注观后的“议”,提供“议”的原则、路径、方法和工具,让“议”成为平等对话、合作探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