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主题

孤独丨要么庸俗,要么孤独(5)

2023-06-12  本文已影响0人  百卉含英2024

我阅读了阿德勒的作品——《走出孤独》,作者说孤独的根源在于自卑感,而健康的自卑感,会促进人追求进步,超越自我。可以说人类一切的文明,都来源于自卑感。因为无知,又充满希望,所以才会不断地探索。

读完之后,我好像找到了走出孤独的大致方向,让自己的目标与社会感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发展自我,也可以关注他人。如此一来,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但也不能说完全可以走出孤独。人是群居动物,在一起,总免不了各种比较。有比较就有输赢,只和自己比,也许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自卑感不可避免,它又会让我们产生孤独感。

一个人想要追求进步,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就会有不同形式的孤独感。可以说,一个人,不可能一点也不孤独,也不可能完全没有自卑感。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在有关孤独主题的书籍中找到了,《十一种孤独》,它是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所谓“十一种孤独”,实际上是描写了11个人的孤独故事,11种不同的情况,同一种情绪。

如果人类只有一种情绪,你认为是什么?答案是孤独。因为我们从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来,一个人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看起来我们好像拥有很多,当繁华落尽,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永恒的,从头到尾,只有我们自己。

就算是孤独,其实也分很多种。有人孤独,是因为单身一人;有人孤独,是因为不被理解。与其说我们是孤独的人,不如说每个人都有感到孤独的时刻。

孤独是职场中的坚守和良知。

很多进入职场的新人,可能都会有这种经历。满腔热血,想要有所作为,可现实并非如此。

有时候我们毫不懈怠,认真努力,同事却不配合,上司也不理解。甚至会出现事情越做越多,你越来越烦。你为他人着想,他人只为自己考虑。久而久之,我们的激情也被渐渐地消磨殆尽。

书中也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热血青年,他叫索贝尔,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战斗,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钱,更要追求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果断放弃了原来的高薪工作,来到一家杂志社,成为一名普通的编辑,他无时不刻不在践行着自己的梦想。

投入工作之后,让他感觉很失望。他精心策划的选题并没有得到欣赏,认真校对的稿件也没有得到认可。报社真正关注的是唱赞歌、拍马屁的行为。索贝尔真诚地提出建议,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反而被看作“不安因素”被解雇了。

追求梦想,讲究操守,专心工作,认真负责,本来应该是生活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各种很现实的原因,让那些为了梦想而努力的人却成了少数,在职场格格不入。

这是一种“正确”的孤独,因为自己在以正确的态度做正确的事情,却不被人理解。但反过来看,其他人就错了吗?作为一家杂志社,讨好自己的大客户,扩大销量,也是合情合理的。也许分工不同,各有各的孤独与坚守。只是需要领导者来权衡与兼顾,是取得短期的成效重要,还是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重要,或者是二者缺一不可。

面对不同的选择,难分对错。缺乏了有效的引导,职场的“孤独”便会发生。面对这些问题,应该如何面对呢?有的人会选择妥协,改变最初的想法,融入环境。虽然内心失望,但生活会更加顺利,不会被孤立。当然也有人会选择坚守,即使身边的大环境无法改变,却始终保持初心。在这个大多数人都选择迎合、讨好,得过且过的社会里,少数人因为孤独失去很多。可实际上,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会让许多人慢慢地意识到,到底什么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人生。相比那些在孤独中妥协的人,一些甘愿孤独的人,变成了不随波逐流的强者。这让我想起了阎真的《沧浪之水》,我多么希望池大为能够坚守孤独,不向现实妥协,生活也可会以公平、公正的姿态回报他,让他不为生活所迫,真正地“大有所为”。

就像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习惯孤独也许是一个人脱离世俗,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职场的孤独,是固守良知和本心的重要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