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余华《河边的错误》:原来真相之外,尚有一片未知的“荒原”

2023-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心书屋

如果说余华的《河边的错误》是一座复杂的迷宫,那么,关于这篇小说的论文就如同那座迷宫的俯视图。单靠阅读小说本身似乎很难触及到真相,但是,与小说相关的文字却能让我们快速直接地了解小说的本质。

到底谁是凶手,也许很难说清楚。如果悬疑只是小说的外壳,那些刨根问底的分析意义还大么?还有小说里的“叙事空缺”“限知视角”“视角切换”等等,又会让很多解读有一种悬浮在空中的无力感。

比起通俗易懂的小说,余华的《河边的错误》好像真的有一点“阅读门槛”。网上的余华看起来总是风趣幽默,有亲和力,甚至还有一个“潦草小狗”的外号。但是,《河边的错误》打破了这种印象,让我们看到了《活着》《文城》这种通俗易懂的作品之外的他,看到了文学史里的余华。

先锋文学、冷酷不含情感的语言、荒诞戏谑的种种情节、戏仿与解构……这篇来自三十多年前的小说,似乎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一些挑战。

以下内容是结合最近读的一些论文,浅谈一点感受。

一、悬疑外壳和叙事空缺

推荐阅读:

余华小说中的叙事空缺——以《河边的错误》为例

试析《河边的错误》对侦探小说的戏仿

前者指出了,小说中空缺的内容包括:证据、推理、凶手、作案手法、作案动机。证据明显不足,推理过程不严谨,凶手、动机、过程均不清楚,在这种前提下,找出真凶几乎是不可能的。作者指出“这些空缺是为了提示读者,这不是一篇侦探小说,而是现实主义小说,侦探小说只是空架子,主题才是最重要的”。

这两篇文章可以结合起来看。

小说里有些模模糊糊的情节,也许作者根本没打算写清楚,故意留出了很多空白。

比如第二个受害者的鞋子和马哲的一样,这是作者写清楚的事实,可是,这个事实能说明什么?读者又会有哪些联想和推断?这些延伸的想法永远与确定的事实之间有一条鸿沟。我们可以去猜测,比如凶手是为了戏耍马哲,故意挑衅和示威,但是猜测毕竟和事实不是一回事。

当意识到悬疑只是一个外壳,小说中存在叙事空缺之后,才能触及到小说的本来面目。如果只是为了找到凶手而发挥想象力的话,也许会在一开始就偏离了小说作者的写作初衷。

二、讽刺意味十足的开放式结尾

相关文章:

结尾的突破与开放——读余华的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

《河边的错误》结尾对侦探小说叙事语法的突破

这两篇文章注意到了余华小说《河边的错误》那特别的结尾。传统侦探小说的结尾一般是真相大白,正义回归,而《河边的错误》里,马哲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越过正当程序,擅自取了疯子的性命。如果故事到这里停止,那么马哲也不过是个能力平庸,甚至有些冲动和糊涂的人,而疯子生命的结束,更像是一种强加的结局,用他的生命,换回小镇的平静,哪怕是虚假的平静。

但是,小说在“凶手”倒下之后,还有4节内容。小说第三章里,第一节写人们传言疯子回来了,第二节写马哲结束了疯子的性命,之后的4节内容,写的却是案件的余波,也就是局长和马哲妻子让马哲装疯来逃避惩罚。

这部分内容非常讽刺和荒诞。医生询问马哲的方式,和马哲审问许亮、王宏等人类似。之前马哲为了正义,为了结案,害了疯子,而代价却是,马哲从此以后要假装成疯子。也就是说,一个真疯子没了,一个假疯子却“诞生”了。

精神病院曾是疯子的噩梦,他在里面接受治疗却差点没了性命。而对马哲来说,疯子的噩梦却是马哲的避难所。马哲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他其实和疯子一样,都变“坏”了。疯子的变坏是形体上的,而马哲的变坏则有种近墨者黑、同流合污的感觉。那里没有让疯子变成正常人,却让马哲变成了懂得趋利避害、钻空子的“正常人”。

疯子的离去,是案件的结束,却也是马哲人生转变的开始。因为这个结尾,小说也摆脱了侦探小说的固定模式,从而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小说的最后,马哲得知自己被确诊为疯子,并且即将被送去精神病院,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并说:“真有意思啊。”正义好像战胜了邪恶,但是代价却是,正义也将不再是正义。

疯子未必是凶手,而马哲却是小说里唯一可以确定害过人的凶手。马哲为了小镇的人们害了疯子,而局长和马哲妻子为了保护马哲让他装疯。好和坏似乎在互相转化着,黑与白之间开始出现一片灰……

三、真相之外,尚有一片荒原

相关阅读:

余华《河边的错误》中的寓言叙事分析

悖谬的真实:《河边的错误》之锋芒再探

《河边的错误》中的后现代特征

读完小说后也许会陷入怀疑,会有一种失控的无力感。找不到凶手,概括不了作者的中心思想。其实,这种怀疑和无力的背后,也许便是作者对我们的启示。

就像有学者写的那样,“真相在鹅,而鹅是不会说话的,也不会告诉人们河边发生的一切,这就形成一种悖谬:真实是存在的,然而人们无法企及”。

鹅获取真相的过程毫不费力。然而,人们却为了真相饱受折磨。无论是被怀疑,被审讯,还是装疯,了结自己或他人的性命……这些痛苦都是因为找不到真相而产生。

但是痛苦的终点却不是通向真相,而是通向了一片未知的荒原。

也许,人们本应该早些承认这片荒原的存在,接受那种触及不到真相的无力感。

(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