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十三邀》之罗振宇
细读《十三邀》之罗振宇

本文为系列文章,以牧易自己的角度与生活状态来解读许知远先生所创谈话类节目《十三邀》。
本文为2016年5月17日《十三邀》许知远对话罗振宇,零碎细读。
“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再次印证”——许知远
许先生以这句话作为开头点明自己做《十三邀》节目的目的,或者说是做这个节目的意义。很清楚的知道着自己存在偏见,却又很无力的无法自己找到打破这个偏见的方法,人的矛盾之处就在于此。
而许先生这种文人,对于自己认知的偏执更甚,哪怕知道自己并不正确,也不愿意抛弃自己不正确的认知去重新寻找,而是把这认知放在自己的文人傲骨至少,宁愿等待破碎,而不愿灰溜溜的随地一扔。
算是对于自我理想的仪式吧,想把自己认知的新生用一种涅槃的形式,一种心理上的仪式来迎来新的自我。
几位年轻人谈逻辑思维,说到:逻辑思维告诉你,你需要什么。给你一种速成的,显得很有思想,看起来很有文化的样子。
许知远:你们这代人是不是真的生活在此刻?那些东西不需要特别去回味它,只要那一刻满足了就好?
许先生对于这个世界的偏见,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处于信息洪流的当代年轻人对于信息“浮躁”的态度。
但是许先生忽略了两点:
[if !supportLists]1、[endif]“这代人”出生的时代就是一个充斥着信息洪流的时代,在从小的接触中,其实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信息流获取倾向,或者说年轻人已经习惯于从信息洪流中快速挑选出与自己相关、感兴趣的信息,而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这大概就是对于信息浮躁选择的样子。
[if !supportLists]2、[endif]“这代人”,是一个刚进入社会,事业与家庭都未完全稳定的群体,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赚钱、实用才是最需要的信息,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事实的表象就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在灯红酒绿中打滚着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
而基于上述两点,也能从许先生说的话中看到对于“这代人”学习能力的质疑,许先生戴着有色的眼睛说“这代人”只会临阵磨枪,而无法去吸收知识。
作为一个比较传统的学者,活了大半辈子,却发现后辈们有了捷径可以走,一是会害怕后继者根基不稳,但是更多的应该是潜意识中害怕高速成长的“这一代”会让老一辈的文人学者们落得与后生在圈内地位齐平乃至更甚的境地。
我国向来有敝帚自珍的风俗,可以说这是传承在九州大地上的一种另类“自私”,对于打破这一传统的现在信息洪流,老一辈有恐慌也是难免的。
许:这是一个让我兴奋和疲倦的时代,全球的各种信息碎片同时向你涌过来,你不知道该去怎么消化这一切。
文人有两个特点,自持与好为人师。自持阻碍了撇开面子重新去学习的动力,而好为人师的“毛病”也被信息洪流所治愈。
接受和融入信息洪流都需要先去改变自己,所以,许先生迷茫了。
然而,他以为所有人和他一样迷茫。

罗:认知是人之间的唯一壁垒,原来有大量的壁垒:血统、出身、城市、学历、官职、社会地位……这些壁垒,但这个时代越来越只剩下一个壁垒,那就是认知。
今年有一句话比较火:“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算是反驳了罗先生的话,但也可以理解成是同意罗先生的话。
罗先生也承认社会地位这些是人之间的壁垒,只是越来越被弱化了,认知的壁垒越来越突显,但是不得不承认社会地位依然是造成认知差别的重要因素。
只是说现在媒体行业越来越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因此相比于过去,社会地位对于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不重要。
从央视出来的罗胖,可能是信息洪流的重大收益者,乃至于罗先生现在自身也成了当代人的信息洪流中的一部分,因为他知道信息洪流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罗振宇:《百家讲坛》如果于丹和易中天不在,什么都不是。《实话实说》在小崔走了之后收视率断崖式下跌。媒体行业的价值已经从组织身上转移到一个具体的个人身上。
罗先生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16年了,16年最火的是什么?
是网红
所以当年罗先生从央视出来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归纳的这么完整,从央视出来之后,罗先生就开始走上创业路,而创业初期,应该也没那么多的心思去归纳总结这么些东西。
在基于网红、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之下,罗胖把自己的经历包装成一种对于未来的预见性,可想而知,此举算是无形中给自己吹了个牛。
而罗先生更聪明的一点,他知道像我这样的人会怀着恶意去猜测他的意图,所以他在回答离开央视的原因的时候就说了:“有矫情的说法,有真实的说法。”上面那种是矫情的说法,真实的说法是他把当时的领导得罪了。
罗先生自己都承认了自己在矫情、在包装自己,他自己把窗户纸捅破了,那我也就无话可说了。

罗:勇气就是运气。所谓的勇气,就是你当时在特定情境下,不得不做的选择。
把包装撕开以后看“勇气”一次,便感觉舒服很多。不然老是在哪哪儿的看见谁因为勇气而获得怎样怎样的成就,便觉喝了满满一锅鸡汤一般肠胃不舒服。
古人讲五德“仁、义、礼、智、信”,其中并无一“勇”字,再仔细一想,很多时候“勇”是胜利者的外衣,失败者的自我安慰。
罗:40岁开始创业。假设人生能活80岁,正好是中点,你突然知道,此后的日子是比此前小的。对于时间的感知不同了。
对于时间感知不同的著作,最有名的便是《相对论》,罗大忽悠习惯性的开始吹牛了。
尝试归纳一下这句话:
“时间紧,要赶紧赚钱”
但是为了观众们能更好的接受,所以要把重点放在前半句“时间紧”上,要是讲后半句,是会被骂“充满铜臭的臭商人”的。
罗:一个生物体只要健康,能够做爱和觅食,不感觉到明显的病痛,他就是健康的。
许:那健康了也会很焦虑,你的焦虑是什么?
罗:那是正常的。
我十多年来也一直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中,后来焦虑的问题开始慢慢变成“自己怎么这么焦虑”上,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听到罗先生这一句“那是正常的”,感觉是这一期节目我最大的收获了。
许:你觉得你现在做的这些事情是最让你人生实现意义的事情是吗?
罗:至少我在找它。
作为一名学者,许先生经常会问这种略显“假大空”的问题,同时这个问题也从侧面显示出来了许先生对于罗先生处世的不认同。
在视频中,罗先生是毫不思考的立刻回答了许先生这个略显尖锐的问题。
同时引出了后面一个如果生命马上结束,会不会后悔的一个假设。举出这个假设也应该算是罗大忽悠的一大话术体现了,因为罗先生知道“至少我在找它”这个回答必然不会让许先生满意,与其被追问,不如转移话题进入下一个环节。
许:你有没有担心,你所做的对知识的再表述和传达,把知识变得过分实用化?好像读完它就成了某种速成。毕竟,人生从来不会如此。
罗:人生从来都是如此,你读当代人的书,不就是为了不去程门立雪,效率是宇宙的总法则。
许:效率是不是有很大的副作用,会多时候会妨碍你的认知?
罗:那是认知能力不够带来的。
“人生从来不会如此”“人生从来都是如此”,一个肯定句来推翻一个肯定句,表现了罗先生对于自己的坚定,这一份坚定也是罗先生立身之本,所以哪怕是以一种鲁莽冲撞的姿态,也要去反驳许先生的问句。
他自己不能对他所奉行的“学习的效率”有一些怀疑的态度,同时也是做一个他的粉丝、他的效率理念的拥趸的表率,必须用坚定的姿态来稳定“军心”。
一句短暂思考之后的“那是认知能力不够带来的”,也说明罗先生在对自己做知识输出的同时,思考过自己所输出的知识的正确性,也在粉丝对于他所输出的内容不认同时有过自省,最后依然是肯定自己的。
旁白:许知远是个好的对手吗?
罗:非常好,在他面前很有说话的欲望,不管我说的他同意还是不同意,我知道他听得懂。
蓦然回首,看看开头许先生的自白,却是发现罗大忽悠并不能靠自己的话术来说服许先生放弃对于这个世界的偏见。
追求新生的路仍需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