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食

豆腐

2017-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真没有冬天

豆腐

据说豆腐的发明者是刘安。一生痴迷炼丹成仙的淮南王,虽然没找到长生不老的秘方,倒是发明出了豆腐。

豆腐自然是中国的,外国人干脆直接音译过去——tofu。中国的四大发明实在应该加上豆腐。

从地域上说,从南到北,都有豆腐。生在南方的人,认为豆腐是白、软、嫩、滑。据说在北方,豆腐是可以用线串着拎走的。不过我很怀疑,有句歇后语:马尾穿豆腐——不上提。那北方的豆腐还是豆腐吗?

豆腐使用大豆做的,大豆的原产地在中国。在海南的热带植物园,曾见过野生的大豆,豆粒明显比现在的要小。这样说很有点正本清源的意思。实际上,公元前122年离世的刘安都死了都2000多年了,不要说当时没有专利一说,就是有也早就过了专利保护期了。

豆腐,从字面上讲是豆子腐了。真看起来不好的腐字用在这里,颇有些化腐朽为神奇的意思。豆腐的特点除了上面总结的四个字,我想,恐怕还有便宜、易得、营养丰富这样更实惠的原因。

相比于动物蛋白,豆腐的价格要低得多并且不缺少营养,它的植物蛋白也是非常适合中国人的身体。

豆腐好吃,几乎可以与一切菜配伍。豆腐青菜保平安,豆腐烧肉、鱼头豆腐都是家常美味。豆腐不仅可以这样甘当配菜,自己做主菜也一样风生水起,一盘麻婆豆腐是可以香遍全国的。如果将一盘菜当做是一台戏,豆腐是可以胜任从龙套到头牌的各个角色,并且还都不俗。

好吃的豆腐,做起来却非常辛苦。过去人家说手艺人有三累:打铁、背纤、磨豆腐。打铁需要体力,背纤更是体力与毅力的考验,磨豆腐呢,就是要起早。尤其是冬天,天气冷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将头天夜里泡好的豆子倒进石磨眼里,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磨好豆浆后,还要煮开再点卤。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的歇后语其实是对豆腐生产过程中最神奇一段场景的真实描述。

小的时候,外公过年时会给一大家子做豆腐。磨好的豆浆热腾腾的倒进洗干净的大号木洗澡盆,然后,外公手持铜勺,一勺勺地倒入自己配好的卤水,再慢慢的搅动,很快,豆浆开始了凝结。不一会儿,一大盘豆腐就做好了(豆腐做的好坏,秘诀掌握在加多少卤水里。)然后,切块,装进大大小小的锅里,端到儿女家的餐桌上。

有个笑话说做豆腐是最不蚀本的生意。

豆腐做嫩了,可以卖豆腐脑,做老了,可以做豆腐干,放久了,可以做臭豆腐、豆腐乳……当然,笑话是调侃,但豆腐的好处却也有,它的一大堆衍生品,在丰富人们餐桌的同时,也将豆腐文化传播开。

小的时候,母亲生病去半汤住院治疗,家里就是父亲一个人在忙,厂里站了一天的车床,还是要做菜给几个孩子吃,让他不胜其烦,于是父亲经常是煮一大锅豆腐,勾上芡粉,倒上酱油,撒一把碧绿的青蒜。吃的我们兄妹几人欢天喜地。

扬州菜里的大煮干丝,文思豆腐都是名菜。居家过日子,春天拌一盘香椿豆腐,冬天一锅嘟嘟冒泡鱼头豆腐,平时下饭夹几块豆腐乳,都是家常生活。

如果有兴趣收集下全国各地的豆腐菜,估计是能成一本菜谱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