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
以前读书的时候,尤其是读一些小说类,总是看热闹,厚厚一本书,当时读着是非常过瘾的,为书中的精彩情节喝彩,塑造的人物当时也是印象深刻。
但是,不久之后,便逐渐淡忘了,除了特别的人物之外,大致细节都抛到九霄云外了。再过一段时间,即使是主要人物,也是模糊起来,以致于完全忘却。这对于一个写文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记不住东西,就不能对别人所写有所借鉴。
那时,我就常想,人的记忆就是非常奇怪,不断地容纳新的东西,又在不停地忘却一些东西,常常就在容纳与忘却之间纠结。这可能是人的大脑有限,就如计算机内存一样,是有容积的。
10G的大脑与100G的大脑,它能存贮的文件是绝不相同的。所以,如何将有限的大脑容积扩展,记住自己应该记住的内容,并在其中存放较长的时间,是值得琢磨的问题。
近段时间读书,读来读去,有了新的感受,也可能自己尝试着写了几篇小说后,才让纠结了多年的苦恼豁然开解。
拿读小说来说,主要抓住人物、环境、情节这三个大的方面对剖析。因为,任何一篇或一部小说,都是由这三大因素所构成。只要把这三个关键因素抓牢并着意细研,就可以将厚书读薄。
其中环境的变动,应该是记忆的基本线索。
人们常说,小说就是典型环境中典型的人和事。由此可见,环境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典型的环境就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只有在这个舞台上,人物才能活动起来。
这很好理解,戏台只有搭建起来,人们才好看戏。运用到小说中,就是用语言进行环境的描述,从而构建一个时空的舞台,利于人物进行各式各样表演。
拿《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来说,这一章是比较难懂,而且仙气飘飘,令人眼花缭乱。其实,静下心来,按照环境的变动来进行梳理,就可把基本的过程弄清楚,就便于记忆了。
宝玉随贾母等在宁府游玩,中午想困觉了,那就按照宝玉所至的环境进行追踪。
第一,先随秦可卿到上房。(要点:《燃藜图》。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第二,再到秦可卿的卧室。(要点:唐伯虎《海棠春睡图》。秦观的: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
第三,在卧室入梦。
第四,梦中到一个所在:朱栏白石,绿树清溪。遇警幻仙子。(要点:《警幻仙子赋》)
第五,随警幻仙子到太虚幻境牌坊前。(要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六,转过牌坊至一宫门前。(要点:孽海情天。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第七,进入二层门内,至两边配殿,至薄命司。(要点: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研。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谶图,谶诗)
第八,到宫殿后边仙子们的居所前。(要点:珠帘绣幕,画栋雕檐。仙子: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
第九,入仙子居所内。(要点: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香为“群芳髓”,茶为“千红一窟”,酒为“万艳同杯”。红楼梦十二支仙曲词)
第十,与警幻仙子妹子恩爱。(要点:妹子名兼美,字可卿,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第十一,到外面游玩,遇迷津而又在卧室里梦醒。
把它们进行这样罗列,在每一个环境中,那里如何,有哪些人,说哪些话,做哪些事等,一一细列,就可一目了然了。
那么,在这一系列的典型环境中,又如何进行人物的分析呢?
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其实,对于写文的来说,不需要掌握太多高深的写作理论知识。倘若搞的太细太深奥,那就成了一个或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了。只要牢牢把控几个关键点,就可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而一目了然。
第一方面:肖像描写。主要描绘人物的外貌物征。包括:身材、容貌、服饰、打扮、表情、仪态、风度等。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道犹未了,只见一个大汉,大踏步竟入走进茶坊里来。史进看他时,是个军官模样,怎么结束?但见: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这是史进在渭州一个茶馆里初见鲁达的第一印象,也是鲁达即后来大名鼎鼎的鲁智深的原生态。这个肖像描写,从神态,头上,脑后,上身,腰部,足部等部位服饰进行,符合鲁达的身份。显得虎虎生威,干净利落。
而身材和容貌描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雄壮威武的顶天立地的汉子。这种肖像,让人一看就知此人的性格有些鲁莽和憨直。而后来鲁达的所作所为,无不与这种肖像相符合。
第二方面:动作描写。是对人物行动的刻画。它直接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不仅如此,往往它还是推动情节往下顺利发展的催化剂。而且,小说的高潮处,也是在于对人物动作的精彩描写。
王进道:”恕无礼。”去枪架上拿了一条棒在手,来到空地上,使个旗鼓。那后生看了一看,拿条棒滚将入来,径奔王进。王进”托“地拖了棒便走,那后生抡着棒又赶入来。王进回身,把棒望空地里劈将下来。那后生见棒劈来,用棒来隔。王进却不打下来,将棒一掣,却望后生怀里直搠将来,只一缴,那后生的棒丢在一边,”扑”地望后倒了。王进连忙撇了棒,向前扶住道:“休怪,休怪。”那后生爬将起来,便去旁边掇条凳子,纳王进坐,便拜道:·····
这是王进逃难延安府途中,在史家庄与史进比试的一个小场景。史太公想让王进点拨史进武艺,史进不服气,于是与王进较量。王教头只用了几个动作,拖,劈,掣,搠,缴,就将史进制服。可谓传神之至。
这是王进的武艺高超之处。另外,王进将史进缴倒后,”连忙撇了棒,向前扶住“,则表明了他对于史太公这唯一儿子的惜爱之情,也表现了王进的谦逊仁爱胸怀。
而史进更可爱,二话不说,”爬将起来,掇条凳,纳王进坐,便拜道”,爬,掇,纳,拜,一气呵成,活脱脱一个心服口服的史大郎。这段对二人的动作描写,不仅生动,而且展示了人物的性格,让我们从这比斗中知道王进是王进,史进是史进。同时,也为下一步故事情节的发展打下了逻辑上的基础。
因此,要使人物动起来,通过动,让人物变得丰满与立体。高尔基认为,写人物要少说话,多行动。老舍也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立起来。描写动作可以说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
第三方面:语言描写: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深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使人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在脑海中打下深刻印象。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对文中预先埋下的伏笔进行交待,通过人物口中讲出,行文不仅简便而且还更为精采。
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门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动。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
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
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的推故。”
那人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
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
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
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七八分过了。”
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吧。”
另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这九段语言描写堪称经典。1,这是林冲伏庙门边听来的,句句戳心。2,交代了这是个惊天阴谋诡计。前半部分李小二店里陆虞侯与管营、差拨几人合计害人,至此有了着落。伏笔得以揭示。
3,侧面交代了林冲娘子的坚贞不屈以及张教头不畏权势的抗争,令人唏嘘,令人为之泪奔。
4,陆虞候与富安在李小二店内露面之后,再也无下落下。如今现身,通过他们嘴里说出放火的阴谋,使读者恍然大悟。前期一直为林冲捏把汗,不知会堕入什么样的诡计,经过层层铺垫,风云突起,原来是这样啊。不仅林冲痛恨,即使读者也愤恨至极。
5,充分显现了这几个人的对上阿谀对下狠毒的嘴脸和性格。尤其是最后那句最恶毒,简直人神共愤: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6,每句话是谁说的,作者故意不讲明,让读者去猜,如果看过前面的内容,大致都可猜到个七七八八,想必林冲更是清楚,因为他是当事人,通过这些对话,他更明白。同时,如此表现对话,是因为是林冲听来的,是隔着庙门,因此,更符合当时的场景。使读者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方面,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内心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这种描写直击人物的心灵,反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
如果说,以上三方面是外在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话,那么,心理描写就是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里进行挖掘。此时,作者是就进行了代入,按照人物的类型进行心理感受描写。
看看《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精彩的心理描写:她享受爱情的心理,如诗如画,如痴如醉。
·····`她仿佛像个大海,海中幽暗的波涛升腾,澎湃上升,形成一个巨浪。于是慢慢地,整个的幽暗却动了起来,她是那翻动着黑暗海水的海洋。在她里面,在她的底下,内体慢慢分开,左右荡漾,悠悠地、一波一波地荡到悠远。
在她那最敏感的地方,那海底分开,不住地左右荡漾,中间就是勇猛的探海者在温柔的深探着,愈探愈深,愈来愈触及到她的海底;她则越深越远地暴露着,更为沉重的波涛涌向了海岸,使她暴露出来。
探海者的深探,愈入愈深,而她自己的波涛却越荡越远地离她而去,把身躯丢在一种突然而至的温柔的、颤抖的痉挛中,她的整个生命的最美妙处触了电,她自己蕴蓄着无限激情的那个点被触发了,飘飘欲仙,方生方死,她感到自己消失了,自己不复存在了,她重生了:一个真正的女人。
唉!太美了,太美了,在那爱潮退落之时,她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切的美妙和痛快淋漓了。
劳伦斯简直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他是男的,却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感受描述得如此细腻,如此美好,如此令人神往,如此销魂醉魄,真不知他是鬼才还是仙才。
这段心理描写,完全是为表现主题服务,那就是对于人性最美好的追求,任何主观或客观的对于人性的扼杀,都是不人道的,都是有悖人性的最基本要求的。
所以,环境,人物,情节,虽然一说起来都知道是小说的三大要素,但是,对于它们还要进行细分和归纳,形成自己阅读的利器,来对书中的各个场景进行剖析,既能记牢书中的内容,还能极大指导自己的写文,实在是一举多得。
人们常常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是大谬特谬矣。我以为,好读书,必求甚解。不求甚解,那你读的是什么书?求甚解之后,才能看清里面的脉络,精采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才能记得牢,把得住,用得好。
不求甚解,读第一遍免可为之,但作为精读书目来说,就得多遍读之“去求甚解”,否则,惑之为惑,终为惑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读过许多书,如风过岩石不着痕迹的最主要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