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别让“弥补遗憾”成为你让孩子学音乐的理由

2020-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轻松育儿三分钟

有的家长朋友们聊起“为什么让孩子学音乐”时会告诉御猫老师,

“为了弥补我小时候没学音乐的遗憾”。

宝妈宝爸们,请你千万不要让孩子去“弥补”你们的遗憾。

学音乐不该成为孩子的任务,虽然说“没多大要求”但是就我多年的经验来看,其实没有几位家长真的能做到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时无欲无求的,孩子都非常敏感,如果感受到了她的“兴趣培养”来自家人的这种期盼,非但不会让她产生积极心态,反而会有逆反的心理。

御猫老师是从音乐教育专业一路做下来的,先说下——学音乐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虽然可能开始抱着不用做专业的态度来学习,但是真的想学会一首歌,学会弹一首曲子,学会一段舞蹈,都是需要狠下苦功的。

因为要吃苦,而又并没有在学习初期就能让孩子感受到音乐的快乐,所以很多孩子在练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抗拒的情绪,尤其是被规定了“一天三小时”、“每周一回课”等任务带来的压力后,更是视音乐为猛兽,让孩子们恨不得赶紧脱坑。

要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我们从幼儿时期就对孩子进行的兴趣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对学习一件事情有自发性、主动性。

最有效的捷径就是给孩子随时随地听音乐,而非“学习乐器,学习声乐”

不得不说一下,现在很多“兴趣班”“早教班”都是以学一门乐器,学唱歌,学XX……作为吸引家长的点,因为很快能见“成效”。

学没学音乐,得给别人看到才行啊。于是孩子上台唱一首歌,弹一首曲子,既满足了家长们的虚荣心,又能充实大家的朋友圈。

可这样的教育真不算是启蒙。真正想开启儿童音乐潜能必须从“听”开始。

“听”一定要成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第一步,一定要先于学习乐器和乐理

儿童期的音乐教育,主要目的不能是学习音乐技术,而是以“启发音乐潜能”、“培养孩子基本的音乐能力”为主。

什么是音乐技术?吹拉弹唱、乐理知识、五线谱简谱视唱的技能这些都是。这些音乐技术至少得在六岁之后才能循序渐进地开展。而三岁半的孩子,音乐学习活动应该根据生理发育,着重“听”的活动,再辅之以一些肢体律动,让孩子从心体会和感受到音乐。

可以这么说,“听”的教育做得好,在后面学习过程中,孩子、家长都会轻松很多。

我们幼儿园以前有一位宝爸,是古典乐发烧友,除了自己家里有一套音响器材和黑胶碟藏品,还经常带宝宝到音响器材城去走动。从小孩子就看着爸爸熟练地操作音响、调制音乐,在生活中这位宝爸也把音乐充斥了整个小家庭,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生活中的音乐。

五岁多的时候,孩子参加了个音乐班,零基础开始学习表现平平,既没有绝对音感,也没有特别强烈的表现欲。但是两年后,随着基础音乐能力的培养,由于他从小耳濡目染和喜好,他真的就会自发地去练琴,多是对小时候听过的乐段进行模仿。他爸爸非常惊喜,因为他并没有刻意在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但回想成长经历来看,他非常肯定的告诉我,音乐环境的熏陶是决定性的因素。

而相反的例子非常多,孩子到了4、5岁了,家长看见邻居家孩子、别人家孩子学琴学唱歌,也给孩子报名直接去学个乐器、学个声乐,对孩子来说费时费力,也是一种残忍的教育方式。

建议家长,就在自己家里,在平时生活里,除了睡眠时间,随时随地给孩子放音乐,不要特别刻意要求孩子“坐好”安静、规矩地听音乐。孩子是好动的,要他们坐着安静欣赏音乐难如登天,而且会让他反感音乐,而是不知不觉地让孩子在各种状态都听到适宜的音乐。音量不要太大,不要刻意让孩子发现音乐的存在,这样无异于强迫孩子学音乐。

同一首音乐可以反复播放,音乐类型我建议从古典音乐开始,西方古典或者中国古典音乐都是先人的智慧结晶,不要担心古典乐就是太过“高雅”,有很多古典乐其实又有趣又适合孩子。

肖邦的《小狗圆舞曲》:描写的就是一只可爱的小狗飞快旋转追逐自己尾巴的样子,曲调活泼又健康、诙谐又有趣,尤其是中间一段优美抒情的圆舞曲,好像让人能看到小狗奔跑后停下来休息片刻的自得。全曲只有一分多一点,但是能让孩子感到非常轻松愉快。

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专门为了孩子而写的童话音乐。其中糖果仙子、花之圆舞曲、茶舞等部分,在作曲家绝妙的配器下仿佛把童话世界中那种小巧玲珑、天真烂漫的世界都勾画了出来,能让孩子非常直观的感受到这种童话音乐的美感。

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由十四首独立小乐曲组成,作者在动物园得到启发,用钢琴家小型管弦乐的结合,神灵活现地描写了狮子、乌龟、袋鼠、公鸡母鸡、驴子、鸟等诸多动物的形象,宝妈们可以一边给孩子播放音乐,一边和孩子一起猜想音乐表现的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作为修习并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我先在这里推荐几首,以后在其他文章和回答中会继续扩展培养孩子艺术启蒙的具体知识。

【育儿知识持续更新,请点个关注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