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古代文化有意思的文章

【中华文化笔记4】 中国地图小史

2016-05-29  本文已影响212人  fox3696
【中华文化笔记4】 中国地图小史

据传上古有《九丘》之时就有地图的存在,《山海经》《禹贡》都是配有地图的,但都已经失传。中国地图发展源远流长,古地图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原始地图、传统地图和实测地图三个阶段。

原始地图是人类社会初期出现的简陋地图,传说中国最早的原始地图是夏禹时的“九鼎图”,是将其治水所搜集的九州风物刻画于传国之宝九鼎之上,此九鼎后到战国时遗失。

今天可见最古的地图是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战国末期秦木板地图》。该图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一幅实物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实物地形图。放马滩出土的地图共七幅。分别绘在四块大小相等的木板上。它的绘制时间为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战国后期,比我国经实测保存至今的最早传世地图——西安碑林中的《华夷图》和《禹迹图》早一千三百多年,比1973年湖南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图约早三百年。该地图中有关地名、河流、山脉及森林资源的注记有82 条之多。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该地区的许多峡谷在该地图中都可以找到,与《水经注》一书的记载相符。图中标明的各种林木, 如蓟、袱、柏、楠、松等同今天渭水地区的植物分布和自然环境也基本相同【1】。

【中华文化笔记4】 中国地图小史

上述提及的《禹迹图》现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地图部所藏,是1136年刻绘的《禹迹图》的19世纪拓本。这幅石刻地图原置于陕西省西安市以西120里的凤翔府岐山县的县学中,描绘了传说中建于公元前2205年的夏朝大禹王统治地域内贡物运输的情况。这幅地图的作者不详,镌刻于宋代,按照裴秀的计里画方法绘制,并参照贾耽绘制于802年的《海内华夷图》结构做了纠正。

【中华文化笔记4】 中国地图小史

《管子·地图》是中国最早的地图专篇,为《管子》中的一篇。全篇主要论述军事统帅在作战之前必须了解的各种情况。从该篇所述的内容,悉知那时绘制的地图对于山川的形势,诸如“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等,都一一表示出来。说明中国古代至迟战国时期的地图,已经具有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地图地理要素,对于地物的表示也已使用形象符号和文字注记等方法。后来西晋出现了制图学理论——裴秀的“制图六体”,地图制作随即进入了形象画法和计里画方的传统制图阶段。

除了《管子·地图》外还有图经,是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现知图经以东汉的《巴郡图经》为最早。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各地逐步纂修图经;隋、唐、北宋时期,图经最为发达,成为当时方志的通称。现存最早的图经是敦煌出土的《沙州都督府图经》(简称《沙州图经》)(残卷)和《西州图经》(残卷),两书大约都成于 8世纪中叶,体例已接近宋以后的方志,现均只见经不见图。唐代有些志书开始向图少文多的趋势发展,如卢求纂的《成都记》(5卷,855年)(原书已佚)。南宋时,图便退居于附录地位,图经向方志过渡。元代编修简易图经一度较为普遍。明代间有以图经为名的志书,清代及以后以图经命名的志书极少。

《山海经》开始中国人就对外部世界非常感兴趣,现今所存最早的中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为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的《大明混一图》。此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是我国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图。

明代对世界的探索已经远到东非。郑和七下西洋是明初盛事,也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滥觞。记载反映涉及下西洋的典籍文献很多,还有明人讴歌下西洋的长篇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但最为集中、全面、系统记载的重要史籍莫过于“三书一图”──即《瀛涯胜览》《星搓胜览》《西洋番国志》和《郑和航海图》。其中航海之海图全称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被茅元仪收入《武备志》中,由航海地图、针路航线和过洋牵星图组成,为英国人所重新发现而为世人所知。

【中华文化笔记4】 中国地图小史

其他的传统地图还有现存日本京都栗棘庵的中国宋代拓本《舆地图》,是南宋度宗初年绘制。原图已佚,图的拓片是由日本僧人佛照禅师于1279年带至日本。现藏于大连市博物馆的《杨子器跋舆地图》,是一幅反映明代中国疆域政区的地图。原图绘于明正德七——八年(1512-1513),已佚。明嘉靖五年(1526)重绘,所述之图是嘉靖本的摹绘。这幅地图对后世地图的绘制影响极大,如: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制的《皇明一统地理之图》、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王泮题识的《舆地图》、崇祯辛未年(1631)孙起枢重刻的《皇明舆地之图》等,其内容和绘法无不效仿这幅舆地图。这是一幅地形、地物用传统的形象画法绘制的地图的代表作。

万历十年(1582)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华,带来了地图投影和经纬测量等制图方法。清代在全国组织了大规模的经纬度测量和三角测量,使中国地图学有了新发展,开始了实测地图的时代。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版本有许多版本,目前在中国可以看到的利玛窦世界地图有:《山海舆地全图》、《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等【2】。

【中华文化笔记4】 中国地图小史

地图除了作为政治统治工具外,最重要的领域是在军事领域。《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后汉大将马援在南征交趾前曾援聚米为山,排兵演阵。这是记录的最早的军事沙盘模型。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还有绘制于西汉初期的地图三幅:《长沙国深平防区地形图(亦称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长沙国南部驻军图(守备图)》、《城邑图》。《地形图》的内容丰富,绘制精细,是在实测的基础上绘成的,突出了地貌和水系,与现代地图相比基本一致,有些部分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有人曾将此图的主区与现代的地图作比较研究,发现现代地形图上的四大基本要素(山脉、水系、居民点和道路)齐全,而且绘制的精确度相当高,从而表明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测量技术、地图绘制技术、符号设计和制图原则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驻军图》是一幅长98厘米、宽78厘米的长方形军事地图,用黑、红、田青三色彩绘,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军事地图。此图不论是从地图绘制的精度、颜色的配置和绘制的层次,标绘符号的设计、注记的合理使用,还是作战思想与地图表示的统一性等,都是上乘的,充分显示出中国汉代军事地图设计和标绘技术的高度发展。马王堆西汉地图的出土表明中国两多年前已有很高的地图测绘水平,证实晋代以前中国的地图已有比例尺、方位,已详载“名山大川”,已十分“精审”,而且有了实测地图,也证实了《管子·地图》篇等的记载是可靠的。

【中华文化笔记4】 中国地图小史

后世历代都有不同的军事地图,到明朝时期,由于北有蒙元南有倭寇,随着边防海防形势的严峻,朝野都开始关注沿海沿边地区的形势,随着抗倭战争的大规模展开,一批与沿边沿海形势有关的著作应运而生,如《九边图说》、《万里海防图》、《筹海图编》、《筹海重编》、《虔台倭纂》、《皇明海防纂要》等。

【中华文化笔记4】 中国地图小史

世界上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说》是明代许论在嘉靖十三年绘制的,该图描绘了包括镇城、关楼、卫所、营堡、驿站在内的多层次、立体性的长城防御体系。《九边图说》残卷东起镇北关,西至偏头关西,现存三门峡市博物馆,是许论上呈世宗的副本【3】。

【中华文化笔记4】 中国地图小史

《筹海图编》共13卷,系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胡宗宪总督浙江军务时,为防御倭寇,聘请郑若曾等人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辑而成的一部沿海军事图籍,初刻于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筹海图编》中的“沿海山沙图”,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内容详备而又完整的海防军事地形图。

【中华文化笔记4】 中国地图小史

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万里海防图说》是一本外相为锦缎套封的彩绘地图册,但它并不是一幅单一的古地图或是同一主题的地图集,而是一个由后世的商家制造出来的组合产品。该图册主要由两幅舆图组成,第一幅题为《万里海防图》,第二幅题为《胶莱河辩议图说汇辑》,这两幅图被商家强行接合在一起,从形式上变成了一幅图,且商家综合其有图有说的特点,命其名曰《万里海防图说》。

参考文献

1 施宣圆《世界最早的实物地图》-《地图》,1991年01期

2 郝晓《<山海舆地全图>的复原研究》-《同济大学学报》,2001年10月

3赵现海《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说>残卷——兼论<九边图论>的图版改绘与版本源流》-《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