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爱自己,勇敢做自己。

《寂静人生》:人生亦如渡渡

2020-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无物永驻

“死是个体的绝对毁灭,倘非自欺欺人,从中决不可能发掘出正面的价值来。但是,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它使我能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一切遭际,其中包括作为生活事件的现实中的死。”作家周国平在《守望的距离》中如是写道。

当看到这句话时,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一部电影——《寂静人生》。

想必很多人都从未听闻过《寂静人生》这部电影。这部在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影片,是一部切切实实的冷门佳作——豆瓣一万二千余人评价,均分8.9分,有54%的人打出了五分好评。但在国内的搜索引擎上,它却无人问津,甚至没有一个百度百科的介绍。

而整部电影也正像影名一样,寂静,平和,无人知晓。

或许从开场的那一幕幕葬礼开始,影片清淡的底色便已被奠定。形形色色的仪式,素不相识的神父,安然逝去的死者......场景往复变化,只有一个工整穿着西装三件套的男人始终站在一旁。他面色平和,眼神清亮,没有丝毫不耐,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场场无人出席的告别式。

他是谁?为什么会参加这么多次葬礼?又为什么只有他一人出席?没有人回答。我们只能隔着屏幕,旁观男人按部就班地生活,旁观他一人独居,西装革履,吃同一个牌子的鱼罐头和吐司面包,上班下班经过固定不变的街道,机械如墙上兢兢业业的摆钟,分毫不变。直到男人来到办公室,一切疑问才得到解释:“伦敦肯尼顿区客户服务,我是约翰·梅......很高兴您能打来电话,我们负责寻找在这区过世者的亲戚。”此刻,屏幕前的观众才恍然,原来他的工作便是为孤单死去的逝者寻找亲人。

镜头拉近,每一个观众都在凝视着主角,望着他的眼神随着来电而变得活络,却又随着通话对方对出席葬礼的拒绝态度,再次沉寂下来。

逝者如斯夫。约翰默默重复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处理陌生死者的身后事。也许,二十二年间,类似的桥段他已经历过太多。但每一次,当有一丝希望联络到逝者家属时,他还是奋不顾身去做。

可今天早上的新案子却不同。约翰愕然发觉,这一次逝世的对象竟是住在自己对面的邻居。他第一次踏入隔窗相望的邻居家,看到几个喝空的酒瓶、一本封尘的相册、晾晒的还未收回的衣物。明明同约翰的整洁风格大相径庭,可当约翰凝视着死者的遗物时,却仿若看到了日后的自己——一样的不起眼,一样的可有可无,连样子都不被确定。

他有些恍惚。

只是,还未等约翰思量好自己的归宿,便遭受了现实的一记重击:区公所决定裁员,往日温吞细致的他首当其冲,被告知三日后离职。

但约翰仍旧决定竭尽所能地完成最后一次葬礼。他希望能说服每一个同死者有关往来的朋友,前来参加告别仪式。

只是,这远没有他所希冀的简单……


淡极始知花更艳

有关生死的电影,其实看过很多。它们的外在总是相近,教人觉得有些许细巧的既视感,可仔细体味后,又能辨别出内核间微妙的差异。譬如日本著名电影《入殓师》,其中的男主与《寂静人生》的约翰·梅的职业很有些相似,同样从事殡葬行业,游走于生与死的暗影一线,在影片温馨又平实的色调下,通篇流淌出的是勤勉工作的尽职尽责,是应对死亡的从容不迫,是怀抱爱与勇气的瑰丽新生。

但《寂静人生》却是一种素朴的冷色调,渲染出英伦风的严谨与禁欲般的克制,甚而有些压抑与单调。总是那几个场景:家、教堂、办公室;总是那几件衣服:外套、领带、衬衫;总是那几样食物:梨、鱼罐头、吐司面包。大段大段的固定镜头教人产生拘束在时空一隅的恍惚感,清晰而细微的音效又侧写出极静极真实的生活琐碎片段。一切都在轻声诉说,这是部太清淡的电影。

确实极淡,却并不意味着无味的枯燥,而是像杯泡开后放冷的凉茶,葆存着一丝冷而涩的苦,只有反复回味才能拼出它的好。文艺影片总是不同于那些鲜艳浓烈的强故事性影片,在落幕后仍给予观众视网膜的震撼与冲击,而是存留了有些温吞的余味,教观众闭上眼后少有秾丽画卷,忆起的多是简约留白。许是一张叠好的手帕,许是一个削好的梨,许是一个舒展的笑靥。观众永远不知道,一部影片结束后,会是哪个细节存留在记忆中,念念不忘。

素朴美学不仅在这部电影中被运用到极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颇有一席之地。老子说“见素抱朴”,又说“大道至简”。苏轼有言“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讲道:“淡极始知花更艳。”即使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与点评的方面都颇有不同之处,但却在素朴方面达成了一致的审美认可。

也正因于此,虽然中西方文化颇有差异,但至少在《寂静人生》这部电影中,很有些相近的造诣共鸣。同样是追求用简明扼要的外在事物,来表明对内在精神的渴求,值得我们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其中的真意。


譬如朝露

影片中有一个微妙的隐喻:“猜一种不会飞的鸟类,四个字母。”

“Dodo(渡渡鸟)。”

有人说,约翰就像一只渡渡鸟,难以觅到同类,在这个过于喧嚣浮躁的尘世间,注定无法抟九万里长风直上青云,只能寂静地度过行走奔波的一生。

可我们又怎知,自己不是一只渡渡鸟呢?我们怎么能够确定,自己所坚持的原则与方向,在他人看来,不是迂腐、不是可笑、不是无聊?而我们能够坚信,自己不会因为他人的观点改变吗?

所以我是敬佩约翰的,他能够在无人理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信仰长达二十二年,坚持着昂贵的人文关怀,坚持着看似徒劳的情感沟通,坚持着孑然的死后纪念,坚持着写出一份份真心实意的悼词,全都是柔情,全都是爱。

譬如他写给一位独居的老妇人的悼亡词。

“珍妮·福特出生于1945年,这正是和平之光降临大地之时。在那动荡的时代,福特先生能够拥有这样一位可爱的女儿是幸运的。她长大后享受着晴天海滩的温暖、一条简单却高雅的项链、最爱的弗拉明戈舞、以及她对于苏西的爱。”

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有点“丧”,有点“致郁”,每一次都会哭泣。

在我来看,这正是《寂静人生》的魅力所在。主角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只是在自己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勤勤勉勉、尽职尽责度过一生。从某个意义来看,我们便是约翰,只是被外界异化的程度不同。不知多少个少年人都曾梦想过日后意气风发,鲜衣怒马,认为父辈守成即是中庸,却在迈入大人的门槛后才知道现实远不是童话,像父辈一般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工作养家,似乎才是最稳妥最保险的人生轨迹。昔日周游世界、闯荡天涯的梦想最终还是搁浅在世界地图的蓝海,陈旧风化。

但人终究是人,渴望无限的未来与远方。在最后一个案子时,当约翰一步步踏入邻居比尔的人生轨迹,了解到他抗拒而不屈的精神后,约翰开始逐渐渴望一些改变,点一杯热巧克力而非红茶、同流浪汉一同喝威士忌、冲着讨厌的人的车小便。乃至到最后,平生第一次体味到喜欢一个女孩的感觉。女孩不是旁人,正是比尔多年未见的女儿。

只是此刻,影片的进展戛然而止。

即将同心上人约会的欣喜冲昏了约翰的头脑,让他第一次走路时没有看车。在所有观众都微笑着期待约翰开始新生活时,车祸发生,他死去了。

葬礼举行的很急迫,因为新上任的职员并不耐烦像前任一样一一排查逝者的社会轨迹。她只想尽快完成手头工作。

巧合的是,比尔和约翰的葬礼同期举行。只是,当所有的故交都因为约翰的劝说而赶来参加比尔的葬礼时,这名引路人却悄无声息地死去了,陪伴在他身侧的只有神父的祈祷。

但当所有生者离开后,所有被约翰饱含着爱意与温暖送走的逝者却没有离开,他们的灵魂都从周遭的坟墓中走出,共同来迎接这个生与死的引渡者。

整部电影以葬礼开始,以葬礼结束。开场时,是主角送走别人最后一程。结束时,是逝者前来迎接主角到来的新生。死生相接,寂静地构成了一个串联的圆环。电影通篇也并未刻意渲染抒情,克制得几近疏离,我们更多体味到的却并不是死亡的恐惧,而是面对死亡的宁静。观众会感到饱满的孤独,却并不会拥有空虚的寂寞。

也许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当约翰离去时,他真心实意地微笑着。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他将永不再孤独。

也许生与死的疑问我们依旧难以解答,但至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们可能会离终极近一点、再近一点。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