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赵雷范儿的歌到“复原”毕加索,人工智能在艺术届究竟还能怎么玩
关注人工智能的朋友前几天朋友圈一定被一篇《基于TensorFlow让机器生成赵雷曲风的歌词》刷屏了。
此文从算法的角度展示了机器生成歌词的过程和内在逻辑,所生成的歌词也算勉强及格。作者在文章末尾说道:
“结果不是特别理想,主要原因是:赵雷的歌曲还是比较少,数量没有达到很多,以至于训练出来的比较奇怪,有些语句不通顺。”
让我们来看看所生成的歌词(节选)
游戏而已
无论世界大路口多/人被我无怨还是错/夏日花色还有十号/歌早不出笑谢你走过/电柔君开那是奖上一种泪过/十个寂寞不要就这么一个
不管怎么说在音律上还是有压上一些……也不谓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其实这样的机器作词并不是第一次应用,想必大家对之前“李白古诗预言”也不陌生了,其中的藏头诗其实也就是机器在符合特定平仄韵律生成的结果。
那么这里问一个问题
人工智能真的能产生艺术吗?
Google在这方面似乎做了许多的尝试。
AI Duet是由Google创新实验室创造的一款能和人类用音乐沟通的人工智能程序。其原理为记录用户演奏的音符,再通过机器学习训练的神经网络运行学习。在大量训练之后,AI Duet就能在用户演奏一段旋律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应。
除了 AI Duet,Google 创新实验室目前对外开放的人工智能音乐项目还有Giorgio Cam,这是一个说唱 AI,用户只需要用手机对着一个物体拍照,然后 AI 就会创作一段押韵的歌词并带着音乐进行说唱。
除了音乐,绘画也是众多科技公司纷纷抢入的领域
之前大火的Prisma图片编辑软件,便是利用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普通照片加上“艺术”色彩。现学界上也有许多计算机视觉研究者们作出一些图像处理算法,生成梵高、毕加索等大师等风格作品。
可是这样的东西能称为艺术吗?
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过于庞大。
当被问及喜欢莫奈还是毕加索时,回答会容易的多。想想被问及为什么喜欢某件作品时,你是如何回答的?
情感?技巧?故事?甚至一些说不明的舒适感。无论哪一种,我认为这都是作品内在的灵魂和观者的一种对话。无论是音乐或者绘画或是行为艺术。
确实,现在很流行把一个技艺的核心放至一旁,而把其表现形式做的非常好。这是错的吗?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下,无可知否这会是一个结合很好的成品。譬如现某些音乐,不去管它的核心灵魂,内在态度,要的只是在这样快速迭代的时候能够做到足够水准的表现,可能是音质、旋律、舞台表现等。再譬如一本书,有的只是华丽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字,却没有一本书该有的灵魂。这是错的吗,并不。那样的音乐可能是歌曲排名TOP1,那样的书籍也有可能卖到畅销。
如果是这样的输出,机器确实能做的比人好的多。基于其大量的数据和深度学习匹配,借助规则来生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东西。但这是艺术吗?
(图为人工智能处理的照片)
再拿音乐来说,这个行业一直都是有表演者和音乐家这两个角色,这并不是搬出来说音乐家就比表演者高一等级,表演也是音乐中重要的一大块。
再譬如绘画,现在的画家也能模仿的画出世界名画,但是能说这在创造艺术吗?
相应的,笔者认为,AI在现在阶段充当的只能是“performer”,人工智能是不懂幽默的、玩不转艺术的。再多的表现形式也只是停留在表面。
坐等某天AI啪啪打我脸
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不同,相应的对待AI产出的作品看法也不尽相同
欢迎留言板分(si)享(bi)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