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骑鲸之旅2
骑鲸之旅
孩子的感受力并不是狼吞虎咽,孩子的感受力,是蚕食,像春天的蚕宝宝一样,一小口,一小口蚕食着树叶,因为那么渺小,让饕餮巨胃的大人们哈哈大笑起来。可他们依旧有条不紊地按照成长的神秘规律进行着,吃下这一片,下一片,再吃下一片……树叶。
人生中所有的际遇,都值得你和孩子一起变废为宝。
准备一个独立的,孩子合适的操作桌椅或工作毯(我指的是和玩具隔离开来、桌面空无一物的处所。使孩子和玩具分离,是毫无选择的暗示,是专注的第一步。
只有真正亲手做过的事情,他们才会掌声记得内中纹理,记得每一处沟壑与脉络。
今后的日子里,我们都会无数次感受到:孩子沉浸于某种兴趣中,我们煞有介事地大量投入,满怀期待,但很快,他们就跑走了,奔赴世上其他有趣的面向;我们还一脸哀怨、暴怒、无奈地站在他们挖的坑里,斤斤计较着我们花过的时间、金钱和希望。
当孩子不能自由地,用他者的语言表达自我,却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时,谁来鼓励他们、善意地支持我们,让他们和世界无障碍地沟通。除了家人,他们无以为靠。
你还那么小,我愿意告诉你个人认为更好的行为该怎么做。我热爱你的自由,但这个世界有它的逻辑。现在这两个行为展示在你面前,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婴幼儿其实对情绪很敏感,他们急切地、近乎贪婪发想为自己感受到的、不可名状的各种情绪命名。坚持和他分享父母的情绪,如,焦虑,痛苦,害羞,难过,喜欢,兴奋……他们同样会感受到尊重、坦诚以待,对亲子关系并非无益。
大声对孩子和世界说出你对他们的了解,说出你的感受,并做行为示范,对我非常非常非常管用。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生活在歌舞升平,鸟语花香的美好世界。可是,孩子听到的第一声斥责,第一声斥责呀,往往出自我们自己的嘴巴。
放弃对形象、对权威的执着,孩子才能走向天性的自由。
水和沙、树叶和花,风和虫鸣,这样的世界依然是实相,但它们用变化万端又深具规则的形体塑造了另一个空间。那个空间里,孩子最有望身心平衡地和自己圣诞。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要往哪里去,我能带到那里去——通过这样的对话,他不断看到生机勃勃的、力不从心的、茁壮成长的、依然卑微的——复杂的自己。
终究,你会像我这样长松一口气,意识到一切都是暂时的。
整个共读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拉长等待,延迟满足的心理训练过程。
无论是以演绎的方式读绘本,或者听读,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行为上的暗示,鼓励他们由书出发,一方面立足于书,一方面调动自己所有的感性动见,却邂逅超越书本的辉煌无边的大千世界。
无论我表面上怎么理解孩子,但下意识里依然带着“把这事赶紧摆平”把这熊孩子的嘴给我堵上,不要让别人觉得我搞不定孩子的焦虑。这种焦虑在引导我用自己不知道的做法阻止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事实证明,用平常、舒缓的证据和孩子说话,对自己和孩子的心理的确有暗示性的调整作用。
父母和孩子讨论他们的经历,会让孩子对这段经历的来龙去脉有更深刻的理解,更能体会自己和他人折感觉,有助于改善他们压抑情绪的行为。反之,过渡保护或者不顾孩子感受,强行将他推入焦虑情境中,不提供任何支持,只会使孩子更孤立无援。
要是妈妈做错了什么,现在很认真地向你道歉。请你原谅妈妈之前因为不懂得爱,不理解别人,因此对你犯下的错误。这些事情是妈妈自己的问题,不是你不好,与你无关。你是非常好,非常圆满的孩子,请你原谅你的妈妈。
读了这本书,你家孩子就会……,成为人见人家,聪明勇敢的天使。看上去是甜蜜的抚慰剂,但它的 的 确 确不是真的。很多加入共读的新父母被这些话鼓舞着,满怀憧憬,摩拳擦掌而上,一心求育儿捷径,对失败和漫长的共读生涯毫无准备,很快铩羽而归,并因此草草放弃共读。
幼小的孩子,用情绪在体验,感情和自我总结。
当孩子和我们分开,被推向这个世界,我们何以相信他们终究会平安无事,终究会屹立不倒,终究会露出微笑独自走下去?凭借的不过是我们对自己付出过的爱之深信。相信在他们短暂的孤独无力中,我们曾经说过的话、念过的书、唱过的歌、张开过的怀抱、撅起嘴落下过的吻,会在记忆中一再包裹他们。
在每个人生转轨阶段,通过共读寻求外援的脚步也许可以放缓一点。无须急切外求,在动荡变化的日子平静地重复本来的生活,重复本来的声音。这就是家,就是父母,就是共读的意义。要相信我们播下的种子早已在孩子的灵魂里发芽。让它们更茁壮此,长得更有力些,让它们不令令是爸爸妈妈念过的书,而成为孩子灵魂中真正能激励他的那一个。
我们添砖加瓦,你朝天生长。希望有一天,你的心也能那么大,容得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包裹得住我们一家。
阅尽沧桑的成年人,心心念念地幼小孩子的每一步成长,真诚为他们鼓劲,也正因此,即使成长中途艰难,孩子也能越走越有力——这是童书存在的意义,是每一夜共读的意义,也是所有守护孩子折心愿之共同魔法。
和孩子一起倾听这些友情中堪称残酷,也堪称温暖的情绪惊雷,接纳孩子内心每一个不为人知的沟壑,然后告诉他们没关系的,没关系的。这些也都是爱。全都是爱。你一定一定会有值得好朋友祝福的人生。
一方面在为自己也在错漏百出的育儿路上战战兢兢地走着;另一方面,是成为疲于奔命、周转不灵的妈妈以后,开始明白心愿广大,而生活始终细碎艰难。每一个背负过往,走得迟迟疑疑,惶恐担心,不知道怎么爱孩子才好的年轻父母,都是我。
都和他一起爬钻跳:每一曲音乐,都一起共舞。很快,他就视“上早教课”为平常事。这不是说我支持一岁多的孩子上早教,而是说,人生中所有的际遇,都值得你和孩子一起变
废为宝.
过了年,米尼过了两岁,所谓“早教”的魔法开始起作用了。哦,我说的是,开始在我身上起作用了
在上一篇笔记中我说过:“两岁多的孩子,他们本身强烈要求细微之处的挑战,他们要求冲锋号和目标,要求在自己“拿得起放得下的游戏里占山为王。”这样的体会,家里有两岁多孩子的父母,一定和我一样深刻。我开始着手设置一些家庭亲子游戏。可是问题旋即产生:孩子太熟悉家里环境、家人脾性,这导致“原本很好玩”的家庭游戏变得没力量了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在外面进行得好好的游戏与学习,换倣和家里人一起做,孩子就不那么用心、不那么全力以赴、不那么郑重其事了
成长的蓬勃欲望遇到了惰性和呵护的温床,便减退了。这时候,我发现米尼在课堂上越来越专注了。虽然还是孩子脾气,但依然能感觉到老师触及他兴趣点时他的全神贯注。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一点一点学习早教课堂的魔法,并沿用到家庭亲子行为之中。
我说的,不是购买早教课件、教学光盘或者指定教具;而仅仅说的是如何迅速调动孩子注意力,并让他在亲子互动时间里较
最大的变化是,米尼的关注点从“是什么”(一岁到两岁共读时对取得事物命名的急切感)过渡到“怎么了”(两岁到两岁
五个月时对角色情绪感受的急切感)再过渡到如今的“什么样”(涂鸦行为开始后对事物形态的敏感性)上,这样的过渡不是由此及彼,再不回顾式的,而是边沿更广泛关注更多元、更细节化的过程
不知道专家怎么阐述这种情况,我从共读妈妈的角度妄加揣测,感受到识图敏感期的孩子们怀着“看别人是如何描绘世界”的好奇、理解和野心,更加努力地看着绘本一一因此觉得很感动
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月我选择几套以图画动态叙事见长的特色绘本,加入我们的共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