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从高平陵政变看曹魏宗室的衰落:司马氏为何众望所归?
历史在这里仿佛又是一度轮回,三十年前,正是曹家夺取了汉家的天下,才三朝光景,大权就落入了司马氏手中。有人说,假如皇帝早些发现司马氏的图谋,弃之不用,或者早些剪除,结局或许不会是这样。
其实,司马氏的夺权是两个利益集团相互倾轧、势力增长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随着司马氏的上台,曹操所提倡的唯才是举、不问出身的用人精神成为了昙花一现,士族、门阀阶段垄断仕途,两晋时期竞相攀比出身、门第,成为了主流风气。
本文试图通过司马懿、曹爽两方在政变前后在政治上的表现分析出两人的成败因素,并总结由此对社会和政治引发的巨大影响。
一、政变始末
正始九年,司马懿连日称病不朝,曹爽派人探知,他卧床不起,恐时日不多,更加骄横。他和弟弟曹羲喜欢围猎,常一同出游,大司农桓范就曾劝告过说:“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徐内入者?”但曹爽还不以为然,说:“谁敢尔邪!”
桓范是曹爽帐下一位非常重要的幕僚,《三国志·裴注引魏略》中就记载:“范前在台阁,号为晓事,及为司农,又以清醒称。”当时桓范,本可奉太后诏命,留在宫中接管曹羲部队,但他儿子极力劝他投奔曹爽,因为皇帝在曹爽手中,桓范于是不顾属下劝阻,出城去找曹爽,没想到因此“坑了爹”。
司马懿听到了消息以后大惊失色:“智囊去矣!”从此评价中足见桓范智略。但这时太尉蒋济对司马懿说:“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后来局势的发展印证了蒋济的判断,曹爽就像一匹马,只惦记着马槽里的饲料。
于是,他关闭了洛阳各个城门,严令军士把守,用亲信替代了曹爽和曹羲军营的位置,然后上表太后,并向远在高平陵的少帝曹芳上表,散布曹爽谋反大罪,使曹爽军心大乱。曹爽曹羲得知消息,愁闷不知何为,兄弟俩全没了主意。
这时桓范力劝曹爽以皇帝的名义集结禁军,号召勤王消灭司马懿。但曹爽却犹豫不决,拖了一夜没有行动,最后来一句:“我亦不失做富家翁!”,桓范听到曹爽这话,简直要气晕过去。他当场大哭:“曹真曹休当年是多么英明神武,怎么生下你们这一窝蠢猪!现在连我也要被连累杀身灭族了!”
后来曹爽奉皇帝回宫,被早有准备的司马懿团团围住,曹爽上表免官,被司马懿收监下狱,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处死,并夷灭三族。
二、司马懿取胜有哪些因素?
表面看司马懿的行动实为一次大清算,完全是智商碾压,其实他胜得有一点意外,最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曹爽兄弟竟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抵抗。司马懿能取胜,有四个方面的优势:
1、符合士族阶级的利益。
早在十年前魏明帝病逝前,司马懿其实并不在托孤大臣考虑之列。曹叡的设想是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
对于这份名单,曹叡并不满意,但他实在无人可选。他一直希望权力牢牢掌握在宗室手中。但是放眼望去,曹家人才凋零,到了他这一带,曹休、曹真一类的人物已经没有了,反而外姓势力占据了朝堂内外。在东线对抗孙权的,是满宠、王凌等人,西线在曹真病逝以后,主要由司马懿、郭淮主事、北方有田豫、毌丘俭镇守。
提拔外姓士族,让大魏四方安宁,却陷入了宗室和士族之间的矛盾中。曹家虽然向来宗室掌兵,曹仁、曹休当过大司马,曹真担任过大将军,但从曹丕开始,越发表现出对同姓诸侯的不信任,曹植就曾对曹丕不让异姓诸侯王入都城的做法表示不满:
“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
由于历朝的打压,到了曹叡时期,宗室的影响力却渐渐比不上外姓,人才凋零,也无法掌握实权,所以,曹叡在死前终于惧怕,想要把军权交给五个实际没什么军事经验的人手中,以遏制这种趋势。
但这个计划被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打乱。这两人官不大,却掌握机要,是皇帝身边的秘书郎,掌握日常行政的秘书工作,和皇帝关系紧密,并且也是三朝元老,皇帝也愿意听他们俩的话。他们极力地推荐司马懿,理由仅仅是和夏侯献、曹肇等人不和,所以他们极力的避免皇亲国戚全面掌权,维持平衡局面,来保证自己余生的政治利益。这两人郡吏孝廉出身,不高也不低,在朝中也无派系,所希望的就是在政治上更近一层,努力晋升世家大族的地位,所以在权衡之下,他们采取了一次政治投机行动。
综上所述,曹叡的名单保证了宗室利益,却忽视了豪门大族,皇权和豪门之间的利益不断的激化,士族迫切地需要一个能代表他们利益的人物,假如曹叡的名单成为现实,曹魏内部并不能真的安定,矛盾也只会提前激化。
2、隐忍不发,积累雄厚政治资本
司马懿的忍耐力令人佩服,他一方面不断扩大在朝中的影响力,一方面满足世家大族的政治需求,不断地拉拢重要力量。
据记载,并州刺史孙礼在拜访赋闲的司马懿的时候,曾在他面前声泪俱下地控诉曹爽:
“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讬,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司马懿完全是一幅扶危济世的忠臣形象,忍辱负重。在治国上,他修渠屯田,“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在安邦上,他西拒诸葛亮于五丈原,平定孟达叛乱,东北平定公孙渊,让曹叡对他不得不倚重。为了准备政变,司马懿对四个决定性的人物晓以利益,获得了有力支持。
这四个人是太尉蒋济、司徒高柔,以及太仆王观和校尉尹大目。蒋济是三公之一,政变中的二号人物,年轻时就很得曹操器重,他曾上书对曹爽“变易旧章” 、 “屡改制度” 的做法非常不满:
“夫为国法度, 惟命世大才, 乃能张其纲维, 以垂于后 , 岂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 ? 终无益于治, 适足伤民,望宜使文武之臣各守其职 , 率以清平, 则和气祥瑞可感而致也。”
这些元老的言论反映朝堂上普遍对曹爽的不满。因而,司马懿对蒋济采取了哄骗诱导方式。他假惺惺地说,这次政变只是收回曹爽兄弟的权力,不会再做其它“出格”之举。同时,鼓动蒋济以长辈的身份写信给曹爽,劝说投降。
蒋济
同时,假传太后诏书命高柔领大将军事,去控制曹爽的军营,并对高柔说“君为周勃矣!”高柔当时也是大司空,三公之一,司马懿把他比作平定诸吕之乱的西汉名臣周勃,于是高柔坚定得占在司马懿一边。对王观,采取诱骗方式,司马懿直接许诺事成之后与他共享红利,于是让他去接管曹羲的中领军。
最后,司马懿拉拢了曹爽的家奴尹大目,此人因为曹爽赏识而被提拔为殿中校尉。司马懿对他发毒誓:他只是替朝廷收回曹爽兄弟的权力即可,绝对不会要他们的性命。尹大目居然真的信了,他带着蒋济的劝降信,去见曹爽,传达司马懿的意思。
在司马懿列举曹爽的罪状里,主要列举了三条罪状,即“审官择人” 、 “除重官” 、 “改服制” 。不仅许多世族人物被降职 、 黜免 , 如孙礼因 “亮直不挠” 而被罢黜,。这些被排挤的世家大族朝臣逐渐汇聚到司马懿的周围 , 形成了 一个政治集团, 其核心人物有高柔、蒋济、卢毓、 钟毓、王观、 孙礼、傅嘏、王肃、 刘放、孙资等。
正是因为司马氏可以代表他们的利益,所以在政变发生后,都不约而同地站到了司马氏的阵营中,与曹爽关系尚可的夏侯霸也叛魏投蜀,曹爽彻底变成了孤家寡人。
3、雷厉风行,在制度上不越权,不手软
司马懿的许诺之前信誓旦旦,事成之后却摇身一变,心狠手辣,干净果断让蒋济等人大呼上当,偏偏司马懿在律法上并没有越权之处。《魏律》虽有“八议”制度,可以议亲议贵议贤议等等,但并不包括谋逆等重大威胁皇权统治的罪行。在同时期的蜀汉、孙吴也有夷三族之制度,除用于谋反罪外,也用于严肃法律纲纪。比如魏文帝黄初四年下诏:“今海内初定,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刘备攻成都,想得到刘巴,传令军中“具有害刘巴者,诛及三族”,见于《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
因此,司马懿夷三族并非首创,且符合曹魏对于谋逆大罪的处罚规定,史料记载,对于曹爽余党也没有尽数处决,司马懿做得滴水不漏,毫无漏洞,他坚毅的品质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实在令人称道。
三、曹爽有哪些失败之处?
1、倒行逆施,任人唯亲,失去人心
反观曹爽,在掌权之后极尽奢华,渐渐引起了很多元老的不满。对朝中那资历老的大臣不断升官进爵,给予优待,但却逐步收回他们手中的权势,同时大肆提拔自己身边的人,如夏侯玄,何晏、丁谧、李胜等人,还让自己的两个弟弟掌握宫廷禁军,普遍年纪轻轻,毫无资历,好弄玄虚,都是浮华之徒,如此一来,曹魏大权尽归曹爽所有。
《资治通鉴》中就记载:“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等到起事的时候,才发现满朝元老都站在了司马氏一边,而他有一个桓范不能用,虽然表面上,此人是他的同乡,但是他是个急性子,曹爽内心非常疏远,最后固执己见,不听忠言,招致惨败。
2、见事迟,坐失机会
在这场政变中,曹爽完全是一个待宰羔羊的形象。当时智囊桓范这样劝曹爽:“现在局势已经很明了了,真不知道你们读书都读哪去了!你们这样位高权重的人,一旦失势,难道还想安稳做个百姓度过余生?平民受到威胁,尚且知道拿一个人当人质,你们呢?皇帝握在手里,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桓范所说的问题,正是司马懿担心的,因为司马懿的军事力量自始至终是他豢养的三千死士,没有控制洛阳全城和禁军。如果不是靠蒋济王观等人表态,司马懿无权发号施令,只要曹爽借着皇帝名义号召勤王,按照桓范的部署,手里有城南的中领军,洛阳典农的治所也在城外,可以随意调遣。许昌的武器库,也足以武装军队。桓范手里有大司农印,随意签发粮草,杀回洛阳,局势肯定大不一样。
但是曹爽兄弟却愣是从子夜耗到五更时分,枯坐一夜。最后曹爽慢慢站了起来,把刀扔在地上说:“我亦不失做富家翁。”气得桓范痛哭流涕大骂不止。后来,他乖乖地把皇帝奉迎回了洛阳,交出了军权俯首认罪,被夷灭了三族。同时被杀的还有桓范、邓飏、丁谧、何宴等八个家族,无论男女老少,三千多人,全部杀光,以曹魏忠臣自居的蒋济这时终于看清了司马懿的真面目,寒心不已,不久郁郁而终。
3、政治上不清醒
曹爽投降,其实有他自己的思想。
首先,他是皇室宗亲,即使失势了至少还能过上庶民的生活,温饱无忧;
其次,他和司马懿关系不差,两人的表面上很客气,而司马懿之前表现出来都是一派君子作风,他认为司马懿顶多是为了权力,不会下死手;
最后,家人老小在宫廷里,他想保全家族性命,当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最后也没保住。
可惜,他完全猜错,还做着富家翁的白日梦,不知道政治斗争是没有情面可讲的事,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子恒结语
高平陵政变其实是曹魏建国以来的一次矛盾的集中爆发,其根源在于皇权始终在士族和宗室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曹丕打压曹植、曹彰等同族兄弟,限制他们的势力,同时不得不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随着宗室的人才逐渐凋零,皇帝终于有所觉醒,但是发现已经无宗亲可以依靠。
随着司马氏的上台,士族的时代也随之到来。西晋统一这一年,司马炎实行了田荫客制,允许士族能够占有大量人口和土地。在政治上,继续实施陈群所提出的“九品官人法”,保障和巩固士族集团利益。同时司马炎也认为,尽力地扶持封建宗亲,可以形成屏障,拱卫皇权。却没想到,这个举措把宗室力量又发展到另一个极端,导致了同姓诸侯自相残杀,引发了八王之乱,导致晋朝走向了更大的混乱,中原随后进入了黑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直到三百多年后的隋唐时期,人民才再一次从动荡混乱中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