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2024年5月29-日签1017
后悔没有早点读书学习93:冥想训练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冥想训练的主题,特别是基于罗伯特·赖特的著作《为什么佛学是真的》。前三次讨论主要聚焦于理论层面,今天我们将转向实践部分。佛学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强调实践修行。正如无法向色盲描述“红色”,仅凭智力理解佛学是不够的,某些核心概念需通过实修才能真正领悟。尽管赖特的修行修为并非出众,而我本人亦未涉足此领域,今日的探讨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然而,我们仍要关注冥想的具体实践方式,即静坐冥想。
冥想界大致可分为三大流派:
- 禅宗:以思索公案、玩味言语机锋以及寻求顿悟为特点,常被视为诗人气质的理想修行方式;
- 藏传佛教:侧重于运用视觉意象进行冥想,与艺术家的思维方式颇为契合;
- 内观(巴利语:Vipassana):追求“正念”(Mindfulness),尤其适用于心理学家。内观要求个体成为自我情绪的观察者,如同心理学家剖析自身一般,将现代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冥想实践中,展现出鲜明的科学精神。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三位美国人远赴亚洲学习内观,其中一人——约瑟夫·葛斯汀,在1976年出版《洞见的体验》,向美国公众推广内观理念。他们还共同创立了洞见冥想协会,堪称一所教授冥想技艺的学府。赖特于2003年加入该协会,系统学习了内观冥想。
在西方,尤其是知识阶层中,冥想已蔚然成风。我们曾在第一季《盗火》中提及,冥想是通往心流体验的有效途径;在讲解《巅峰表现》时,亦指出冥想可作为高效休息和减压手段,如Google等公司甚至为员工设立冥想室。然而,我们此处讨论的内观冥想远不止于休息或提升情操,其目标直指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和个人的真正自由。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正定”与“正念”。
冥想形式简约,若追求仪式感,可在宁静环境中席地而坐,至于坐姿并无严格规定,关键在于保持清醒而非陷入睡眠。冥想步骤如下:
- 坐定;
- 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摒除杂念,全神贯注。
看似简单的专注呼吸实则颇具挑战。我们曾介绍过“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当人们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时,大脑往往会游离于各种思绪和情绪之间,犹如进行一场随机漫步,我们往往乐在其中,甚至能从中收获创新灵感。然而,冥想恰恰要求我们摆脱默认模式网络,抑制思维的信马由缰,使之始终锚定于呼吸之上。专注时间越长,冥想功力越深厚。
通过持续专注呼吸的训练,个体能逐步摆脱情感与思想的束缚,挣脱大脑模块的操控,从而获得心灵自由。我认为,专注呼吸本身并非目的,其真谛在于掌握对自我大脑的掌控权。若能长久保持专注,据说将进入一种极度平和的状态。赖特曾亲历此种境界,形容其为深度平静与极大喜悦的交织,仿佛服用了LSD般令人震撼。
达到长时间专注后,修行者面临“八正道”中的两大分支抉择:“正定”与“正念”。正定属于小乘佛教的修持路径,要求持续保持专注呼吸的状态。而在内观中,正定仅为基础,进阶至正念(即西方流行的Mindfulness),意味着将专注力随时随地应用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无论是欣赏一朵花,品尝美食,还是专注于任何其它事物。
正念犹如“活在当下”,倡导我们摒弃瞻前顾后的思绪,专注于身边事物的深远之美,以诚实之心认识世界。然而,内观中的“活在当下”并非终极目的,而是借由对某一事物的专注,洞见其内在真谛。
阐述这一心法的经典佛经为《大念处经》。有人或许会问,这是否等同于日常所说的“集中注意力”?实则不然。阅读书籍时的集中注意力容易实现,我们的思维随作者引导,且时常联想到书本之外的内容。相比之下,冥想中的专注更似“驻留注意力”,即彻底聚焦于一点,排除所有无关思绪。
近两日,我也尝试了冥想,却发现专注于呼吸殊为不易。每当试图集中,纷繁的念头便接踵而至,思绪难以自控。那么,入门阶段应是何种状态呢?
冥想修为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
- 初级层次:能抵抗强烈情绪的干扰,将“自我”与各类情感分离。一旦达到此层,立竿见影地享受到冥想的益处。赖特已抵达此境。例如面对牙痛,普通人常抱怨、抗拒,疼痛感愈发强烈,最终大脑被疼痛感占据。而冥想者首先承认疼痛感的存在,继而选择与其保持距离。如同以旁观者视角审视自身的疼痛,赖特以生动比喻描绘了这一转变:未习冥想时,牙痛如“ouch~!”般尖锐刺耳,而学会冥想后,疼痛感转变为“whoa”,仿佛他人牙疼时你发出的轻声惊叹,疼痛依旧,但已不再主宰你。
具备这一层次的修为,生活中将不再受情感摆布,时刻保持心境平和。
-
高级层次:进一步将自我与各类念头彻底剥离,真正做到专注于呼吸,不为外物所扰。通常情况下,打断我们专注力的正是那些细碎的想法,如明日工作计划、期待与心仪人士的会面、回味昨日球场上的精彩瞬间。赖特指出,这些想法具有共性:
- 非当下所为:要么回顾过去,要么展望未来;
- 与“自我”相关:冥想时较少浮现与自己无关的如天体物理学等话题;
- 多涉及他人:作为社会性生物,我们易于沉溺于人际关系的思考;
- 大多源自大脑某一特定模块:这些模块皆为进化产物。
简而言之,想法由大脑模块产生,通过某种情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试图“劫持”大脑。实际上,我们往往是主动跟随这些想法。如何与之剥离?方法仍是承认其存在,保持距离,不予理会,回归呼吸的专注。
赖特以火车站的比喻形象说明:想法如来来往往的列车,我们应站立原地,任其穿梭而过,避免登上任何列车。赖特坦言尚未完全达到此境,偶尔会“上车”,但能在列车启动后迅速下车。
总结这两个层次,无论面对强烈情感还是普通想法,我们的应对策略均非压抑或消除,而是承认其存在,允许其显现,同时保持超然,静观其在眼前消逝。
赖特以观影为例,深陷剧情者易随剧情起伏悲喜,而能意识到眼前画面仅由屏幕像素构成、皆为虚幻者,方能置身事外。达到初级层次,可自主选择情绪状态;达到高级层次,可自主决定思考内容。至此,再无外物能干扰或控制你,这种能力无比强大,佛学中称之为逐渐远离“苦”,趋近“涅槃”。
然而,冥想功夫的修炼绝非易事,其间充满了矛盾。
-
无为与成功:正如我们在第一季讨论森舸澜《无为》时所言,愈是渴望无为,反而愈难实现;反之,放空心态,无欲无求,无为反而水到渠成。冥想亦如此,越急于专注,反而越难达成专注。放下对成功的执着追求,专注反而自然降临。
-
需求与难度:最需要冥想训练的往往是那些思绪纷飞、难以自控之人,他们对思想与情感的驾驭能力较弱,因此更需冥想的帮助。然而,正是由于控制力不足,他们往往难以有效进行冥想。
-
对抗与受控:对某一想法或情绪越是抗拒、试图驱逐,反而越会被其牢牢掌控。以牙疼为例,越关注疼痛,疼痛感越强;反之,承认疼痛,接纳现实,反而能与其保持距离,不受其影响。你越是想推开它,它离你越近;当你接纳它,它反而无法控制你。
-
认知与自我掌控:越是认识到“人无法控制情绪,反被情绪所控”的道理,越能提升对情绪的自主调控能力。换言之,一开始就宣称能完全控制自我的人,实则无法做到;相反,意识到自己无法完全掌控自我,恰是迈向自我掌控的第一步。
以上便是今日关于冥想的探讨。建议您花几分钟尝试冥想,尽管我猜您可能难以坚持十分钟。
今日电影推荐:《超时空接触》1997年上映 豆瓣评分8.3不止科幻,更包括灵性科学意识科学与更广袤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