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橡林
七八十年代的像林,民风还是挺纯朴的,一个村分为东西队,也就几十户人家。村子一圈都是地,村东头是水洼田,田东边是电表厂,中心医院(专医院)。南边是菜地、庄稼地,面积很大,与黑泥沟的地接壤。一个村的打麦场就在这里,一条土路从村里直通麦场,路很窄,仅仅能通行小四轮。村西头也是大片的庄稼地,一条土路直通小李庄,路面也不宽,一到阴天下雨一个挨一个的水坑。站在村西头往西南角看,远远的就看到一个大土包,那是窑场,是五几年大建设、大跃进时代留下的窑厂,位置就在现在的山海宾馆西边。村西北角处紧挨着着一个小村庄叫施庄,施庄共有三户人家,有三棵大柳树,就是现在的世纪广场东南角的位置。那时候驻马店地图上显示施庄,不显示橡林,后来施庄并到橡林后,那三棵大柳树一直都在,再后来2000年修建世纪广场时,其中一颗年代久远的大柳树保留了下来,就在现在世纪广场东南角,有时间大家可以去看看,虽说树干长满了大疙瘩,但每逢春夏,下垂的枝条随风飘曳,生机盎然、蓬勃旺盛。一条水沟流经张楼西边从施庄穿过向南流去。气味很是刺鼻,应该是药厂的废水流过。村北边和张楼地边搭地边,中间有一条南北小土路相连,中间没有任何单位,只有空旷的庄稼地。村子中间有三个大水塘,虽说有些污染,但还是清澈。村里人都在那里浣洗衣服,小孩子也在里面洗澡,一到下雨就看不到水塘中间的小路了。到了晚上,炊烟袅袅,轻雾笼罩,很是温馨。
那时候的年轻人流行喇叭裤,裤腿角有七八寸宽,自行车也很少,对面来辆自行车,很远就躲到一边,骑自行车的人也一个劲儿的打铃,以征得路人的关注。那时候家家都没有围墙,小孩子放学能跑半个庄,大人做好饭了,就直着嗓子喊,一个村儿都能够听得到。电视机也很匮乏,一个村儿只有一台,是我们家邻居的,一到吃过晚饭去他家看电视的人坐的黑压压的一片。邻居只好把电视机搬到外面。还有如果谁家添客了面不够,就拿个面瓢到邻居家借。谁家炸油条了,先给邻居送一些品尝品尝,乡村的民风很纯朴。
现在改革开放近40年,昔日的像林已旧貌换新颜,往日的小土路已换成宽阔明亮的大马路,原来的庄稼地早就变成座座相连的楼房。现代化的气息如雨后春笋般带动橡林村飞速发展,这些记忆就像时代闪烁的点点繁星,勾起人们对昔日橡林的最纯真的乡村记忆。
橡林党支委员赵立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