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民兵年代
记忆民兵年代
苏怀亮
民兵,这个词对于80后甚至是一部分70后是陌生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民兵”一词的解释是:不离开本地,不脱离生产或工作的群众武装组织。民兵,这也是近现代历史上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武装组织。
必须先说一说背景
中国民兵产生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始终是我党领导的“三结合”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备军,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进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基础。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风云激荡,毛泽东发出“大办民兵师”的号召,是同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密切相关的。1958年,美国当局不顾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在派兵侵占黎巴嫩和约旦之后,又在中国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对中国进行军事挑衅和战争威胁。美国政府公然扬言,美国海军要随时准备像在黎巴嫩那样在中国大陆登陆。9月初,美国从本土和地中海调遣大批军舰、飞机,加强了在台湾地区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并不间断地出动军舰、飞机为国民党军队的运输舰护航,一再侵犯中国的领海、领空。
在美国支持下,台湾国民党当局叫嚣“反攻大陆”,一面派飞机向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青海地区散发反动传单,空投特务;一面指使大小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队炮击福建沿海村镇,并派遣大批特务窜入大陆,进行各种破坏活动。这些,都严重地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早在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句话,用今天网络语言的话说,是何等的“霸气”!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和反抗一切霸权主义的战争准备。
在这种形势下,1958年7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在7月22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必须积极积蓄和壮大后备力量,贯彻执行把预备役和民兵合而为一、实现全民皆兵的方针。”
为实现全民皆兵,决议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附则中工厂、矿山、商店、企业等单位和大、中城市不建立民兵组织的规定,强调除基干民兵的组织和装备必须加强外,无论城市、农村,无论学校、企业、机关、街道,凡符合一定年龄的公民,必须逐步做到人人接受军事训练,人人学会使用普通武器,彻底解决平时养兵少、战时用兵多的矛盾。可以看出,此时中央军委所讲的全民皆兵,是建立在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基础之上的。
同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为了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制止和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除了必须建设强大的常备部队和特种技术部队之外,还“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形式实现全民皆兵”。
那么,何谓全民皆兵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的解释,它指的是以人民公社为单位,逐步实行全民武装。除了地、富、反、坏、右和残疾人员外,把年满16岁至50岁的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都组织在民兵之内。在农村,根据生产组织情况和民兵多少,以基干民兵为主,编为民兵大队、中队、小队;在城市,以厂矿、企业、学校、机关为单位,建立民兵组织。这种武装起来的人民,既是民,又是兵;既是生产队、学习队、工作队,又是战斗队。 国内,蒋介石提出要反攻大陆;国际,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实行政治、军事、经济围剿。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1958年9月29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大江南北回到北京,向新华社记者发表了重要谈话。他说:“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 毛泽东发出“大办民兵师”的号召。60年代初,苏联与中国关系恶化,也开始对中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围剿。这一国际形势的变化,在更加坚定了毛泽东“全民皆兵”和“大办民兵师”的决心的同时,毛泽东又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著名口号。与此同时,民兵队伍建设也空前地发展起来。
我们生产队里的民兵
1965年冬天,我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回来,见一群哥哥姐姐们在生产队的社房门前排队站立,其中的一位站在队列前面对着大家,用拖长的声音高喊着“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向右——转!”我感到很奇怪,因为我刚上一年级,老师让我们站队时,也是这么喊的。难道这些比我大的哥哥姐姐嫂子们也需要站队?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几个小伙伴站在不远处看稀罕。
我看见我嫂子也在队列中。直到太阳落山后,他们解散了,我跟着嫂子回家的路上,我问嫂子你们这是干嘛?嫂子说她们是进行民兵训练。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民兵这个概念。嫂子给我解释了什么叫民兵,我听得似懂非懂,但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得:嫂子说民兵就是拿起锄头是农民,拿起枪杆是军人。我问嫂子:你们有枪吗?嫂子说,现在没有,以后给发呀。我高兴极了,心想嫂子有了枪,我也就可以拿枪玩儿了,就这样天天盼望着。
有一天我去邻居家找我的同学玩,到他家后,看见同学的哥哥正在制作一杆木头步枪,和小人书上解放军拿的枪简直一摸一样!我真是羡慕死了,伸手去摸,邻居哥哥拿着枪一躲,嘴里“咦——!不能动!”我和同学只好蹲在哥哥跟前,又羡慕又崇拜地看着他用刀子和木锉细心地打磨,不时地用嘴吹一下,用手掌擦一下,然后端起枪做瞄准打枪的动作。最后,他用墨汁把枪管染成黑色,又用煮红豆的水把枪身染成暗红色。这样,这杆枪就像真的一样。
过了几天,队里的民兵又在训练,邻居哥哥就拿着这杆枪,也是民兵中唯一的一杆枪。邻居哥哥是民兵排长,站在队列前拿着枪比划着,做瞄准和刺杀动作,其他民兵手里拿着锄头木棒,跟着排长做动作,吼声如雷。
邻居哥哥制作木头枪给村里的其他青年带了头,于是好几位青年也纷纷效仿,没过几天,民兵队列里就增加了好几杆这样的木头枪。
转眼到了1966年。由于我们生产队的民兵被评为公社先进民兵排,上级给奖励了三支真的步枪,听邻居哥哥说,那枪叫“七九式”步枪,也叫“老套筒”。据说这是当时最老式的步枪,当年红军就是拿着这样的步枪。有枪当然得有子弹,“七九式”步枪子弹差不多有一拃长,手指那么粗细。邻居哥哥把他的枪视若命根子,回到家里,把枪高高地挂在墙上,不让任何人摸。
从此,我成了邻居哥哥家的常客,理由是和同学一起学习、做作业,目的当然是想看那支枪。有时候邻居哥哥把枪拿下来认真擦拭,更让我新奇的是他能把枪上的部件拆卸下来,涂抹一点枪油用布块擦得亮铮铮闪着蓝光,然后又麻利地组装好。把枪栓拉得哗啦哗啦地响,那动作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太有范儿了!擦完了枪又拿出子弹擦拭。我问哥哥:“你们多会儿打枪呀?”哥哥说:“枪是随便打的吗?等敌人来了才能打的”。说着,他端起枪做瞄准状,一勾扳机,“叭!”的一声。然后嘴里哼唱着《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的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转眼到了1967年夏天,上级给生产队里的民兵奖励了,奖励的形式是把“七九式”步枪更换为“三八式”和“六五式”。队里的民兵哥哥姐姐们个个欣喜若狂。“三八式”和“六五式”比“七九式”轻便了一些,子弹的个头也小了。据邻居哥哥说,“三八式”的射程比“七九式”远得多,而且准确性也高。
这一年,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阶段,虽然有“造反派”和“联委”两大派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纸报”的“斗争”中互相批判攻击,但占绝对优势的“造反派”的民兵队伍依然存在,而且为了突出表现自己是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革命性和战斗性,民兵们进行军事训练的热情更加高涨。有的地方的民兵组织被评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组织,组织他们背着枪到北京天安门前照相留念。
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民兵的抢都换成了小口径的762半自动步枪,枪身更轻便,子弹也更小,但射程和准确率却大大提高了。民兵们在冬天还常常用来打野兔。
扛着枪杆去劳动
村里的持枪民兵都是有子弹的,每一位民兵手里都有几十发子弹。在大队民兵连的库房里,还有成箱成箱的手榴弹。他们在参加劳动的时候,不仅拿着工具,也背着枪。到了田间地头,将枪支围拢成一圈儿架起来,然后干活。正所谓“拿起工具能劳动,拿起枪杆能打仗”。中途休息的时候,常常会投掷手榴弹,当然用的是教练弹。这种投掷比赛既是训练也是娱乐。民兵们也常常打靶,找一个安全地带,将靶子立在对面的坡上,看靶的人躲在旁边的沟渠里,子弹上膛,按照排长的命令,依次打靶。每人五发子弹,打完,看靶人举着小红旗挥舞着报靶。这种实弹演习,是为今后公社举行的民兵比武做准备的。
打完靶之后,我们小孩子就会去捡拾子弹壳,也会跑到立靶子的地方搜寻子弹头,有时候我们能捡到七八颗子弹头。我们管子弹壳叫“铜炮”,管子弹头叫“枪子儿”。铜炮可以当口哨吹,枪子儿可以放在炉火中烧,将里面灌的铅熔化掉,再将顶尖部在石头上磨,磨到一定程度,就露出一个小孔,我们就用它来做打水枪的喷射头。大人们也用这种子弹头和铜炮做抽水烟的烟锅子,俗称“羊棒”。子弹头做羊棒水烟锅子的烟嘴子。子弹头里的铅熔化后,会滴落到火炉下面的灰仓里,马上就会冷却凝固成铅块,把这些碎小的铅块从炉灰中挑拣出来收集在一起,再放到铁勺里烧熔成一整块,可以在木板或纸上划出灰黑色的线条,甚至写字。
我们村里的民兵是全公社的先进民兵组织,我门村的一位女民兵,人称“神枪手”,每次的民兵比武,她都能拿到大奖。如果是县级优秀“神枪手”,还可以背着枪坐火车到北京天安门前照相,荣耀无比。
现在好多博物馆里我们都能看到那个年代民兵背着枪在天安门前留影的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