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里八景,61
港里八景,61
景一为妈祖门。天妃路前行,去港里村,要经一牌坊。此牌坊书“妈祖诞生地”五字,书法名家沈鹏所题。妈祖门,1989年10月8日,台湾岛上镇澜宫捐建。2005年5月26日落成。妈祖门,展示台湾妈祖信徒虔诚之心。妈祖诞生地,引出湄洲和港里二地太多故事,耐人寻味。忠门半岛上,有不少村门立于天妃路两旁,有特色,有内涵。
景二为山门。祖祠建筑群风雨洗刷,历久弥新,几经修建,日趋完善,保存了鲜明的宋代风格特色。钟鼓楼,八角三层,古色古香。拜亭别致美观,正前方安放香炉,如鼎之镇,厚重大气。明永乐十九年,公元一四二一年,明朝政府奉旨整修致祭,清地方官春秋二祭,拜亭发挥重要作用。山门有多副对联,门上横匾六幅,均为清朝皇帝手书,雍正“神昭海表”,乾隆“佑济昭灵”,嘉庆“海国安澜”,道光“泽罩海宇”,咸丰“恬波利运”,光绪“与天同功”。皇皇天威,口含天宪,一笔一划都让人不胜诚惶诚恐。山门有文化价值。
景三为祖祠。明成祖永乐皇帝一联,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写出了天后祖祠的渊源和神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正殿供宋雕神像。祖祠后殿供奉林氏家族祖宗牌位,以及妈祖父母亲的坐像,也称林氏宗祠。壁上刻有《林氏族范》,乃明代太子少保刑部尚书林俊所撰。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天后祖祠由台湾信徒捐资重建。今之天后祖祠,由港里村民1984年集资重建,1988年2月2日,贤良港天后祖祠举行重建告竣大典。
景四为宋雕宝像。清顺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莆田沿海截界清野,祖祠的宋雕妈祖宝像迁至涵江天后宫。清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复界,通过“卜杯”,贤良港得“九九圣杯”,顺利迎回宋雕妈祖宝像,恭奉于贤良港天后祖祠。一六八四年,封“天后”。黑面妈祖,界外妈祖,这二个名称与这段重要历史相关。乾隆戊戌年,公元一七七八年,林清标先生根据《天妃显圣录》编成典籍《敕封天后志》,所记宋雕宝像:“世传祠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
景五为妈祖故居。妈祖故居修复工程,于二00一年农历闰四月二十五日正式开工,由台湾妈祖联谊会在台湾发起十八家妈祖庙捐建。二00二年十月二十日,农历九月十五日,“妈祖故居”复建竣工。故居坐北朝南,三面临山,门对大海。妈祖故居为土木结构。宋元明时,故居历经多次修缮。明末清初,尚有书亭、梳妆楼、后花园等遗址。围墙院落式的前三后一布局,幽深,宁静。前庭后院,条理井然,结构简洁而朴素清净,浑然一体又雅致稳重。屋脊、屋角之翘势,秀逸向上,又有古文的起承转合之神韵。故居有不少刻画,大方,宁静,让人留连忘返,又生曲径通幽之感。
景六为石像。青年妈祖石雕塑像,于二0一0年五月六日落成。石像立于祖祠山公园之顶,青年妈祖,阿妹哥,手持夜明珠,眺望大海,神态慈祥,落落大方。登祖祠山有小径,有石,上刻“忠孝”二字,乃宋仁宗所书。妈祖所处宋朝,以忠孝治国,至仁宗一朝四海鼎盛。妈祖文化,内涵即中华美德。青年妈祖,民俗称“阿妹哥”,寓意妈祖文化如同中华美德,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永远焕发着青春活力。
景七为妈祖井。林默十六岁花季,时村人唤之“阿妹哥”,与女伴闲游,照妆于井,得铜符一双。受符井位于祖祠东侧数十米处。井口方形,井旁有石,勒刻公元一二六六年古字若干,“咸淳丙寅八月庚辰石匠游进修”。井旁另有一块方形大石,形似脸盆。妈祖井历经千年风雨,井水清甜可口,甘洌异常,永不枯竭。港里村人用井水沏茶待客,别有风味。妈祖井水,有“圣水”美称,可消灾却病。井旁,建“符井轩”和“同济亭”,亦为台湾信徒捐资。《敕封天后志》记此井故事有二,窥井得符,照妆于井。
景八为圣殿。气势恢宏的天后圣殿,由印尼侨胞发起捐建,已于二0一一年五月一日开工。港里村之景观循序渐进,日趋完善。文化名村,积淀丰厚,吸引无数游人。村旁,景点也有许多。二00五年五月一日,“妈祖城”开工。二00六年十月十七日,“妈祖阁”开工。二00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妈祖阁”开光。新年新气象,新春新局面。每一个新春,港里村用辛勤劳动,迎来新的变化。年年如此,岁岁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