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的国学课堂朴实无华--笔随心动(生活杂碎)情感的港湾

石岩磊/大同云冈石窟

2021-06-24  本文已影响0人  石岩磊简书

文游天下(56)

大同云冈石窟

文/石岩磊

        我国的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拓跋珪首先在北方建立了“魏”国,为区别“曹魏”政权,史称“北魏”,并于公元398年迁都至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拓跋珪崇信佛教,兴建了大批寺院,僧人数量也疾速增加,到其孙子拓跋焘执政时,全国已有300多万出家人,他们不事生产、不服兵役,严重地影响到经济发展与军事壮大,于是拓跋焘下令“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后来兴起焚烧经卷、处死僧人、捣毁佛像之风,演变为历史上的第一次“灭佛运动”。

        拓跋焘逐步统一了北方,尽管其雄才大略功勋卓著,但佛教人士恨之入骨,他最终被太监所杀,佛家谓之报应所致。北魏也进入了动荡不安的阶段,文成帝拓跋濬继位后,为了笼络人心稳定社会局势,再次复兴佛教。公元460年,拓跋濬命昙曜和尚在武周山上开凿佛像,先是完成5尊大佛,被誉为“昙曜五窟”,后来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北魏迁都洛阳才告一段落,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

        石窟依山而建,东西绵延1000多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万余尊 ,最大的高达17米,最小的仅2厘米高。“云冈石窟”里的佛像制作精美工艺精湛,许多还施以彩绘,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塑像艺术的杰出代表,而“昙曜五窟”则是其精华部分。它们不仅高大雄浑,而且富有变化各具特色,既蕴含着游牧民族骁勇彪悍的底蕴,又不失佛家慈悲为怀的和善之气,堪称经典之中的典范。

        而更为神奇的是,五尊大佛还是北魏帝王的化身。据专家考证,第19号窟的佛像即是拓跋珪的形象,最英俊的16号窟中的佛像脱胎于拓跋濬的容貌,昙曜和尚应该是对当朝皇上进行了美化,看来高僧也未能免俗,也需要媚上逢迎。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中也有拓跋焘的像形,他身披千佛袈裟,意为在深深地忏悔己过。但他并没有因为灭佛而被丑化,只是面露悔意,也足见佛教与人为善的博大胸襟。

        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并不是都正襟危坐庄重严肃,它们大部分和蔼可亲面色慈祥,有的两颊还带着酒窝,有的竟然扎着“领带”,给人以佛不远人之感。而且有一龛两佛的奇观,这正是文成帝与太后共同执政的写照。现实被镌刻进了佛像,不会因此令人对佛大不敬,反而让人对众佛多了亲近感, 更容易接受佛家的教化,这也是佛教本土化的有力佐证,这一外来宗教在进入中原后,其实已完全被中华文明所同化,已然成为了我们自己的宗教。

        千佛千面的云冈石窟,似乎昭示着佛教的世俗化,也更能说明宗教不能脱离现世社会的影响。无论是拓跋珪和拓跋濬的兴佛,还是拓跋焘的灭佛,都有着极深刻的社会发展需要为动力,而非单纯出于个人的好恶。云冈石窟将佛教的有功之臣及“千古罪人”全部集合在一起,彰显的是其巨大的包容性,也正因此它才能生生不息延绵不绝,而其将来的扩张与收缩还会受到政局的左右,宗教不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绝对净土。

                    2021.6.2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