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婚姻育儿心理

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

2018-12-13  本文已影响27人  佑妈三火
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

50本专业书籍之6—《社会性动物》,基本读完。

人是社会的产物。这话我们都知道。

但是,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呢?呵呵,因人而异嘛。

001

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

对面走来一男一女。

“哇,男的好帅啊!”我开始犯花痴,垂涎三尺,满眼小星星。

“切!”你鄙夷的眼光,满是唾弃:“我觉得女的更有味道!男的我根本就打不上眼!”

“好嘛……”我忍气吞声,委屈求全。

这个,叫“从众”。

002

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

小盆友指着电视频幕说:“妈妈,我要买电话手表,就要这个牌子的。”

“为什么就要这个牌子呢?”

“因为它最好啊!”

“你怎么知道它最好?”

“电视里说的呀!”

这个,就叫大众宣传。

003

家长说:“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

“我现在的工作就很好啊!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但是我很喜欢。”

“这种重体力收入低的工作,怎么叫好工作呢?”

这个,叫社会认知。

004

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

“我小眼睛塌鼻子龅牙齿圆规脸肤色暗沉。

同时我心地善良正直诚信勤奋好学口碑很好。”

“长得真丑啊!”

这个叫“首因效应”。

005

车祸发生,一对父子重伤,送到医院抢救。

主治医生首先看见了小孩子:“啊!我的儿子!”

你想到了什么?

长得像?DNA测试?和孩子的爸爸是同性恋?……

正确答案是:主治医生是女的!

“怎么会(是女的)?”

这个,叫偏见。

006

我重点谈谈攻击性行为,对人们,尤其是孩子的影响。

1.攻击行为是有意引起身体或者心理痛苦的行为。

我骂你一顿,让你心里难受;打你一顿,让你肉体疼痛。(呃,其实我也未必好受。)

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

2.人类天生具有攻击性,这是生存需要,是本能。

想想我们的原始人祖先吧!狮子老虎毒舌……不凶悍一点,何以为生呢?早就变成食物了。

3.攻击性行为可以通过情境和社会因素加以改变。

环境温和友好,攻击性行为减少;环境充满暴力,攻击性行为增加。

剧烈的宣泄、报复行为,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强人们的攻击性行为。

4.儿童在充满暴力的环境中成长,会变得越来越具有攻击力。

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

5.暴力电视、书籍,媒体暴力会对观众的攻击力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因为:

(1)“假如别人可以这样做,我也可以这样做。”我们通过媒体看见的暴力行为,会弱化我们以往习得的对暴力行为的抑制;

(2)“哦,原来他们是这么做的!”人们看见了人与人之间,用暴力方式,解决矛盾冲突,会不由自主地模仿。

(3)“我想我现在感受到的,一定是攻击性感受。”观看暴力节目,可能使人更多感受到愤怒,从而更容易对别人拳脚相加。

(4)“哼哼,还是凶残的拼杀;看看其他频道在播些什么节目吧?”看多了暴力节目,人们容易对生活中的暴力习以为常,也就更容易做出各种的攻击性行为。

今天看完了这本书,我立马拍了几张照片发给老公。晚上的时候,还要和他探讨如下问题:

第一.孩子周末看电视的时候,怎么保证TA看的节目内容健康,温和,远离各种暴力(尤其是动画片里面的暴力故事);

第二.孩子最近有点爱动手动脚的,有几次冲我踢腿过来。这个跟TA 参加的跆拳道练习,似乎关系密切。

呃,这个项目,可以坚持到几岁?

愿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和谐温馨!

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

          (本文图片基本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