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关系的牢笼—感情型成长之旅(二)
界线一词大家都不陌生,生活中处处有它的身影。马路上快慢车道,十字路口人行横道,每家每户门槛、墙边,象棋棋谱上楚河、汉界;运动赛场上,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具体动作,界线更如蛛网遍布其间。无规矩不成方圆,有着大小不等规矩作用的界线堪称人类社会架构的基石。
划分界线,乍一听简单,不去跨越就好。但有形界线易守,无形界线难防。人际交往中的界线不可能如墙角、门槛、划线、护栏那样去呈现,有限的法律文字相对于无限的人际蛛网也显得力不从心。
最难的是,每一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界线,同一个人与不同情感维系还可能有截然不同界线。只要不触碰法律法规,所有界线都在允许范围之内,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约定俗成。很多时候,就是个人内心的感受,那些虚无缥缈说不清理还乱的感觉,甚至是几十年前淤积下的情结所致,要把别人身上的这些都看清料到绝非易事。
张三说话细声细气,他觉得这样对人礼貌;王五说话大声粗气,他觉得这样做显得豪爽。两人一交集,相互触碰了对方界线。于是,张三嫌王五粗鲁,王五嫌张三故作矜持,相互不痛快。
二年级男生小立性格中强于冒险型,与人交往还喜欢动手动脚推推搡搡,人际交往中即便吵吵闹闹也是转身就忘。同学小轩性恪中强于感情型和现实型弱于冒险型,与人交往中遵守规则讲究道理,尤其不喜欢触碰身体。有一次,小轩被小立惹哭了,跑到妈妈身边又伤心又委屈。不一会儿,小立一脸无辜跑来找小轩玩,根本不知自己何时得罪了朋友。小轩却坚决不理小立,态度坚决地把他列入“敌人”行列。
小立无意中触碰了小轩的界线,小轩身上与外界连接的“丝”出现了不正常震动,让他极度缺乏安全感。而这种频率若加到小立身上他还觉得挺刺激,因为这是身体所熟悉的的震动波频,自然不会有不安全感。
文妈原生家庭中,她的奶奶能干又强势,导致文妈的母亲没有家庭地位,常受婆婆“欺负”。这让文妈从小对强悍之人心生畏惧,加之小时候差点被强悍同学扎伤眼晴,更让她成年后与性格强悍的人不去交集。她用自己的界线选择了工作和婚姻,但万万料不到生了个完全在她界线以外的孩子。冒险型极强的女儿到了读书年龄,为管作业引发的战争终于让一只羊每天要去面对一只老虎。老虎用自己的本能不断触碰羊的界线,羊用血肉之躯与老虎链接的“丝”经常被拽得紧绷,每日的痛苦感受不亚于蜘蛛精被孙悟空金箍棒搅缠。文妈以为只是女儿不听话,殊不知她自己从小在强悍之人面前紧缩心肺的感受,极大阻碍了自身智慧生发,导致学了很多教育方法,面对女儿却经常束手无策。
每个人性格中都有一定比例的感情型,它用来维系生命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滋养彼此的心田,带给人们愉悦感、满足感、成就感。作为一个社会人,形式不等的他人帮助自然充盈着周遭,同时也从自身流动出滋养他人的清泉。然而,情感是把双刃剑,不触碰每个人警戒线双方都愉悦;若碰线越界,双方必定都不舒服,不管单方面初衷多么地“无私”。
对于感情型很强的人,尤其是人际关系中以感情型为主导的人,若想在红尘中淡定从容,尤其需要在人格层面持续修为。因为他们被情感牵动的机会比一般人要多得多,不由自主地被牵动,是神在动、情在动、血肉在动,而头脑的控制力在这些层面微乎其微。
助人是感情型一大特征,带着热忱带着自身预见的光明协助他人飞跃困境,貌似非常正能量的行为实际中稍不留神就会越界。不仅仅是他人界线,每个人自己也有界线。
一个两岁小女孩玩耍中突然摔倒,旁边一位四五岁小姐姐立马把她扶了起来。结果被搀扶的那个小女孩却哇哇大哭,还重新躺到地上,就不让别人扶,然后再自己爬起来。
小姐姐很助人是吧?小妹妹,为什么要哭着不让人扶?其实这个小姐姐无意中越界了,因为小妹妹在这个年龄段正在感受驾驭自己身体的能力,摔倒了能不能自己爬起来。一个生命若用它的本能去学习,往往是喷薄而出的,这时突然有个外力把它用劲捂住,这是什么感受?怪不得小妹妹要痛哭反抗了。
做母亲的自然会非常关注自己的孩子。漫长的养育岁月,从一开始胚胎酝酿,母亲往往就把自己的心和孩子连在了一起,无微不至地给着孩子各种各样的关爱。
养育过程中母亲生命的各种酸和痛,往往会感觉己被孩子甜和笑所中和。但实际并非如此。在我带的家长成长班上,用一些进入潜意识的方法,让妈妈们看到自己内心长期被压抑的那一团团酸与痛,就会瞬间泪流呢!
很多妈妈的个人成长,往往就是先去做一些长久没为自己所做的事儿。比如给自己办个卡去做面膜啊,又比如给自己报个班去学跳舞啊,把投注在孩子身上过多的目光收一些回来投到自己身上。然后就发现有了奇迹,自己也开心了,孩子也变得好带了。当然,并非所有关心自己的行为都能更好解决外在矛盾。但很多解决外在矛盾的开端在于先关注自己,这是确凿无疑的。
上述两个案例中,第一个就是助人者越过了他人界线,而第二个就是越过了自身界线。
可能有人觉得母亲带孩子,这不叫助人。其实亲子间的这种关系,跟帮助他人本质上是一样的,孩子只是借我们的肚子来人世间走一遭。做父母的,给了孩子肉身,把一个嗷嗷待孵的生命状态,逐渐完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这中间最容易模糊的就是界限,尤其是自身的界限,从而造成养育当中的很多问题。
古希腊阿波罗神殿大门上写着一句闻名遐迩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神都要去追求的境界,可见,凡人为之绝非易事。
是不是所有貌似过度的助人行为都是越界?答案也是否定的。
下面举几个“助人型”案例,我们来进行分析。
例一
小王在大学宿舍里对室友经常出手相助,小李躺在床上懒得下地让她帮着去外面买碗面,小葛不愿去食堂排队让她捎饭菜,小张大手大脚花钱月底接不上总跟她借……
例二
十岁的阳阳从小就显得比同龄人懂事。在家里,妈妈有点不舒服他会递茶倒水;爸爸晚点回家,他就会不断问询。在外面,同桌橡皮没带他会第一时间送到对方手中;玩耍中有小朋友碰伤了,他会毫不犹豫中断自己游戏前去帮助。
例三
三十岁的张平虽然早已结婚生子重起炉灶过日子,但对娘家兄弟姐妹和父母非常关心。小弟结婚,从筹备资金到张罗婚宴,总是想方设法帮着解决困难;大姐家做生意资金周转不灵,他也经常出手相助……
上述三个案例中的主角,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比一般人更多自我付出,属于很容易越界的行为。但要判断他们是否越界,还得从助人者和被助者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助人者内心是否愉悦平静。
帮人有成就感但内心却时常冒出厌烦,嫌自己时间被占用还会嫌恨铁不成钢。总觉得被助者不懂感恩不懂回报甚至恩将仇报,后悔自己当时的付出,或者一边付出一边不满于受助者极不配合的态度……
有些助人者,人际交往中习惯性采取迴避防御机制,内心反感的声音稍一露头,就用“算了算了,息事宁人”、“只要大家高兴,我吃点亏没关系”类似的道理把它们压下去。“老好人”就是如此。他们对自己内心声音不聆听对内心反抗不理会,长此以往,很容易把这些情绪压到身体里面而造成疾病。
有资料表明,“老好人”癌症发病率是常人的三倍。
当人长期处于隐忍压抑的状态中,负能量在内心堆积时,容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器官功能失调,从而容易患上癌症。
若“助人者”有了上述类似感受和现象就表明他已超越了界线,心力多大自己不觉知,超过了心力范围去助人,就会把内心的疲惫在不知不觉间转化成对他人的指责和报怨或者直接伤到自己。
二、被助者是否有压力、欠债感和低人一等的感觉
几年前有报道称,周口市西华县一位贫困女大学生求助的事情,在网上流传开来。被公开报道后,女孩收到不少爱心人士的捐款。可当大河报记者前去采访时,碰到的却是另外一种尴尬:因为自己的悲情突然被公开,受助女孩觉得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不愿再提及此事。(8月12日《大河报》
接下来,在有关部门前往女孩家实地探访后,她的遭遇通过互联网走进公众视线。但正是这种公开,使得女孩格外伤心。“我埋藏多年的秘密,突然被公开了,好像一块伤疤被人揭开。”女孩告诉记者,她原本想着通过班主任帮忙,悄悄申请一份救助,并未想公布于众。
女孩视自己贫困为“一块伤疤”,这是很多受助者内心真实写照。世人其实都有仗义助人之心,因为助人可滋生自豪感。而受助方呢,显然就如天平中分量轻的那头,它低垂着,显示自己不如他人。这种低人一等的感受,只有真正成为天平低垂一头的时候才深有体会,高高翘起的另一方极难觉察。
经常有报道,老人一辈子捡垃圾推手拉车为生,攒钱救助贫困学子。当老人风烛残年时,这些被救助的人很少有去回望老人的。社会舆论都会骂这些人忘恩负义,从道德层面出发,这些指责无可非议,但从心理学角度去看,其实想掩盖伤疤这种生活中几乎人人有之的心理才是“忘恩负义”行为的始作俑者。
当然,生活中不乏有人,即便处在天平极为低下的那一时,依然能高高昂起他的头笑对人生困境,完成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使命。树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若助人者碰到这类人,那就不太会给对方造成内心深处的压力,而且被助者也会非常感恩。因为在他的认知里,那一段时间的低下境遇只是生命中的暂时,命运会因着自己的努力而改变。
综上所述,感情型助人是否越界,它的衡量标准并非指助人者付出多寡,而是因着助人双方各自的心理承受力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