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心理

志玲:没有问题孩子,只有气馁和沮丧的孩子(亲子公益课分享)

2019-03-10  本文已影响25人  志玲觉知生活

一天的亲子公益课,歆然老师从很多家长觉得棘手的孩子早恋的话题开启。

孩子在家里没有被爱的感觉,就会出去早恋,一个沮丧和气馁的孩子,她想要得到重要,特别的感觉,对重要性的需求,才会想要早恋。

我们的需要就好像吃饭一样,没有办法一次就满足了,我要重要性,就好像是一个饥饿的人,需要精神的食粮。

志玲:没有问题孩子,只有气馁和沮丧的孩子(亲子公益课分享)

我们往往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最多的把孩子给忽略了,妈妈并不总是愿意去陪孩子,也没有精力去陪孩子,孩子的需要没被满足,感受没被看见,孩子饿了,她就要去寻求精神的食粮,就想要去做一些寻求关注的事情。

而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其实我们自己也是饿了,我们自己的内心也是有很多需要和恐惧。

当我们自己有需要和恐惧的时候,就会把孩子有这个需要看成是他的错,当孩子讨巧,卖乖寻求关注的时候,我们会把孩子推开,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这个时候孩子更加觉得气馁了。

在寻求关注的阶段,他对于想要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还是抱有希望,孩子也愿意去做让父母满意的事情,想要得到关注和爱。

很多时候我们孩子比较省心的时候,没有去爱他,而在孩子不省心的时候又会想要去搞他。

每个孩子都会害怕自己不被认可,当孩子表现的很乖巧的时候,往往我们很容易去忽略他,当他的乖没有被欣赏,没有被看到的时候,内心其实是很不好过的。

当孩子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时候,需要就会变得更大,当孩子想要我们去欣赏他,关注他的时候,我们如果没有把全部的注意力给到他,只是假装在陪她,应付他,心里惦记着别的事,孩子就是能够感觉到父母和我是没有在一起的。

我们只有让自己的心安下来才能够真正的陪伴的孩子,其实孩子来寻求关注,也是在吃心灵的奶,当我们越不耐烦地想要推开他的时候,孩子就会越粘着我们,因为不被满足,他的需要会变得更大。

当孩子更加激烈的时候,他就不再去做那些好行为来寻求关注了,他就会去做一个叛逆的小孩,什么事情都跟我们对着干,进入到权利斗争。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在敷衍孩子,到后面孩子就会来挑战父母,当父母被挑战的时候,我们自动化的反应就是会很难受,就会想要去惩罚孩子,想要去推开孩子,这个时候孩子更加觉得不被爱,更加气馁,孩子更加要反抗,或者孩子会被迫屈服,但是他的心里并不服气,内在更多的觉得沮丧和气馁。

志玲:没有问题孩子,只有气馁和沮丧的孩子(亲子公益课分享)

当孩子在他怎么做也做不好,怎么做也得不到关注的时候,他就会去到报复阶段,或者是选择放弃,孩子就会有很多偏差行为,但是其实孩子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她的心也是很痛的。

孩子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极端的行为,会要去搞破坏,就是因为有一个隔离感受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不去关注感受,处于一个麻木的状态,孩子就一定会做出很大的偏差行为,把父母从麻木的状态拉下来,去到有感觉的状态。

当父母没有办法与孩子有心的连接的时候,孩子的心灵得不到滋养的时候,孩子就会折腾出很多的事情出来。

在小组讨论时,有学员分享,孩子生气的时候,竟然气馁到赌气想要去放火把家里烧了,竟然总是用自杀来威胁父母,妈妈在气馁的时候也会想出很多极端的办法去控制孩子,想要彻底遗弃孩子,不断的吓唬孩子,欺骗隐瞒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其实父母的行为和孩子的行为是同样的基于气馁,父母和孩子的情绪成熟度是差不多的。

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妈妈和孩子现场版的权利斗争。也现场剖析了很多妈妈和孩子互动时的模式。

因为妈妈要到这里来上课,孩子为了寻求关注,让妈妈满意,自己在外面等着,觉得很无聊,想要看手机电视,而妈妈没有给他,孩子就感到很生气,很快从寻求关注到权力斗争,到了报复阶段,他实在是太气馁了,他生气得想要去打妈妈,想要去报复妈妈。

这个时候妈妈没有看到孩子的无聊,没有看到孩子不好玩的部分,只是简单的说,不可以看手机电视。

我们没有看到孩子她内在的需要,这个需要并不是说,满足孩子玩手机的需要。

当我们能够看到孩子内在很无聊,他就安静下来很多,也许我们还是没有给他玩手机,但是他的感觉好了很多。

孩子他想要打发无聊的时间,孩子的感受没有被妈妈看见。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在当下看见孩子真正的感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从心灵层面去和孩子互动,只是在事情层面去想着,是做还是不做,是给手机还是不给手机,很少看到孩子他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当然,其实在这个时候父母自己内心也是有沮丧的,我们没有去看到自己的那种感觉,而是直接对那个感觉起了反应。

当孩子到了报复阶段,父母依然没有觉知的时候,依然想要去纠正,改变,用冷漠的方式对待她的时候,就会让孩子非常的受伤,父母处理的方式会让孩子更加的气馁,就会进入到任人摆布和自我放弃的阶段。

我们这个时候最主要的是要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而要改变孩子的态度,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开一个处方药就可以的,那是要经历一个很长时期的自我成长。

我们要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有一颗敞开的心,其实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和父母中间好像都隔着一堵墙,大家都不想要去触及那个痛,都会对那个痛做保护。

高度隔离的父母会把伤痛压的很深很深,让自己处于一个麻木的状态,而其实不会痛,就不会有快乐,痛已经很深的被埋下去了,被合理化了,我们跟痛解离了,其实也跟快乐解离了。

在课程中,让学员来演绎了从寻求关注,到权力斗争,到报复,到自我放弃的一个场景。

当孩子来寻求关注的时候,妈妈就会用各种理由把孩子推开,孩子会基于气馁,就想要去跟父母权力斗争,故意去搞一些破坏,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还是没有去关注他的时候,他就会更加让自己的极端行为升级。

内心有很多内疚感的妈妈,其实他的内心并没有安下来,就会着急的想要去改变孩子,去拯救孩子,其实我们还是和自己的心是解离的。

另外演绎了一个被关注到的孩子会发生什么?

歆然老师演绎了一个被关注的孩子的一个情景。

志玲:没有问题孩子,只有气馁和沮丧的孩子(亲子公益课分享)

当孩子来找他的时候,她是带着十分的好奇,关注着孩子,用心的看到了,孩子放在手后面的东西,用100%的专注去和孩子互动,孩子感觉到妈妈在关注自己,感觉自己是被接纳的,也就愿意拿出自己的画出来,妈妈不是敷衍一下就把画放到一边,而是真的用心去观摩他的画,还欣赏到他的创意,这个时候孩子马上就觉得被看见了,马上就被满足了,他也就自己去玩了。

其实并不是陪伴孩子的时间,而是陪伴她的时候的品质,放下所有的事情,陪孩子的时候是很认真,而不是敷衍,其实和孩子的精心一刻,父母自己也是非常享受的,当有人需要你,爱你的时候是互相滋养的。

处于报复和放弃阶段孩子的妈妈演绎中,妈妈对孩子的抱怨不是去解释辩解,而是用敞开的心,当父母能够用敞开的心的时候,任何的困难都不是问题了,孩子任何的问题都在这个敞开的过程中流动了,压力得到了释放,之前的怨恨和不满也慢慢的消失了,关系越来越靠近。

这里关键的就是妈妈的心是敞开的,是接纳的,而不是试图想要去说服和拯救。

最好的教育就是看见孩子的能力

这里面最难的就是当我们被孩子指责的时候,自动化的就会起反应,就会去防卫,孩子的愤怒就会越来越大。

当我们不能敞开自己的心,回到自己的心的时候,我们就会,要不然就沉默,不理孩子,要不然就是解释,或者是想要去拯救他。

当我们能够把内心所有的委屈流露出来,融入到他的内心的时候,同时又没有任何的指望和期待,孩子很多的愤怒被看见的时候,就会愿意去和妈妈连接,就愿意有身体的接触。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妈妈的内在其实也有不舒服,妈妈的内在也感到气馁的时候,当妈妈面对不了自己的内在的时候就会想要去辩解。

哪怕我们说的再有道理也是把孩子推开了,因为没有看见孩子的感受。

这个不是去讲讲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修炼,需要去处理自己内在的不舒服,要不然就只能自动化的起反应。

从听到到做到之间真的是有很长的一个距离,因为我们的习性是很难一朝一夕改变,当我们被刺激到不舒服的感觉的时候,内在感觉不好的时候,被批评指责的时候自动化的就想要去保护,就想要去辩解,就要去解决问题。

其实和孩子的关系是这样,夫妻关系也是如此,我们一样在寻求重要性和归属感。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不断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现,会持续有工作坊和小组的支持,个案的支持,就是为准备觉醒的父母提供一个环境,互相支持,一起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