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惊不寐东写西读故事集

阅读浅议-读墨子《兼爱》有感

2020-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老都

【简介】墨子(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95年),名瞿,春秋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曾为宋国之大夫,后长期居住于鲁国。据传,他先前做过工匠,且技术造诣颇高。楚欲攻宋,招当时著名的工匠公输般(鲁邦)建造攻城器械。墨子获悉,从鲁国出发,行十昼夜至楚国劝谏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道理说了一大通未果。楚王拒谏的理由很简单,即公输般已为楚国造好了攻打宋国城池的器械。墨子不灰心,与公输般当着楚王的面比试器械的攻与防,最终凭高超的技术赢得了比试,挽救了宋国。墨子的思想载于《墨子》。本篇(出自《墨子》)基本阐述了墨子的核心思想,即:“兼相爱,交相利”并批驳了儒家“爱有等差”的仁礼之说,主张爱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分。


【浅议】“仁爱有节操”是为仁人。墨子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他举了很多例子,如国与国之争、家与家之争、人与人之争,皆为重小爱而缺大爱。小爱是一己之欢,如为了自己的国、自己的家、自己一人,这都无可厚非,但想成为仁人志士,就要在自爱的同时做到爱他,爱他国、他家、他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天下太平、社会和谐、人人和善。这才是士君子达到天下富庶并有效治理的正确途径。

墨子创立了先秦时期的墨家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他的起点很高,恰恰也给他带来了局限性。他以天下士君子的眼光和胸怀看待时局,认为仁人志士必须做到“兼相爱、交相利”。在这一点上,孟子看得更深远一些,他提倡“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圣贤之士可视为一种引领,但最终促使华夏文明汇聚成趸的是文化的底蕴,其实也就是一种“人文”。如果不是碰巧读了这篇文章,我不会写这些文字,正如现今流传的很多文字一样,只是一些“表达欲”的流露,而也正是看似无关紧要的表达形成了一股股细流绞合成了河。我所想达到的境界是“独善其身”,在庸碌中修炼自身,吸收“日月之精华”,沐浴“雨露之和润”,若后世之辈偶出“兼济天下”之达者,便幸之又幸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