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上得案头,入得香囊。
菖蒲是江南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水生湿地植物,属天南星科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常见有两个种:一种生活在湿地淤泥中,通常称之为菖蒲 Acorus calamus;一种多野生于山涧溪流和水石缝隙处,称为石菖蒲 Acorus tatarinowii。前者有着高大剑形叶片,后者叶片矮小密集成丛,二者都有匍匐蜿蜒的根茎。
石菖蒲 Acorus tatarinowii
植物界中中文名字带“菖蒲”有不少,唐菖蒲和黄菖蒲。唐菖蒲是重要的鲜切花植物,属于“世界四大切花”之一,黄菖蒲又叫黄花鸢尾,是很常见的水生植物,这二者都有着娇艳美丽的花朵,并且都来自鸢尾科,和菖蒲(天南星科)属于完全不同的植物家族。
鸢尾科的唐菖蒲与黄菖蒲
石菖蒲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与兰花、菊花、水仙被人们并称为“花草四雅”。同艾草一样,菖蒲也是一种芳香植物,它全身都很香,揉碎一片叶子,就能闻到浓郁的香味,以根茎的香气最为强烈。
先秦时期,菖蒲被看作是一种高洁的香草,并被用来指代君王。《楚辞•九歌》中称:“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其中的“荪”既是菖蒲的名称,又是对于国君的尊称。
因为清香,所以受人喜爱,因为喜爱,所以菖蒲被冠以多种说辞。《周礼》中称,菖蒲是祭祀神明的重要对象,把酒撒在菖蒲上,就相当于神已享用。《吕氏春秋》中认为,菖蒲先于百草而生,菖蒲发芽,人们便开始一年的耕作。
菖蒲,是先祖们在端午之时必采的植物。古人称菖蒲“叶如剑刀”,既为剑刀,其辟邪的功能便不言而喻,因此“端午佳节,菖蒲作剑,悬以辟邪”,也就是说,将蒲叶悬于门厅、床头,利剑的锋刃之下,邪虫毒物自是不敢轻易进屋,古人心中也自然有了象征吉瑞的抚慰。
除了悬挂辟邪之外,在端午时节古人们还制作菖蒲酒,可以去毒、“避氲气”。或仅以蒲根入酒,或配以雄黄,或饮用,或外敷,或“浑洒床帐间”),各朝各地有着不同的制法和用法。
菖蒲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谓其:“主风寒湿痹,咳逆,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并且“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
李时珍曾把菖蒲分为五种:生于池泽者,泥菖蒲也;生于溪涧者,水菖蒲也;生于水石之间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者,亦石菖蒲也;甚则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谓之钱菖蒲是也。李时珍认为入药须用石菖蒲,余皆不堪。
现代中医则认为石菖蒲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能镇静安神、催眠,芳香化浊、祛痰湿的作用,对治痰热内扰之不寐症有较好的疗效。而石菖蒲味辛,能理气活血,祛风宣湿,用于治风湿痹阻、关节疼痛或跌打损伤之瘀肿疼痛症。“菖蒲以一寸九节者为良”,故本品又称为“九节菖蒲”。但现代所用的九节菖蒲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的根茎,因有一定毒性,故不得和石菖蒲相混淆。
菖蒲作为芳香开窍醒神的香药,在传统的佩香香方中常被使用,在西方基督教中菖蒲与没药、香肉桂、桂皮,调进橄榄油里,与油融合、调和、复合在一起,制作成圣膏油。根据香料的次序,菖蒲是表征主耶稣从死地复活。主被摆在沼泽之地、死亡之域,但在复活里,祂起来了、站立了。所以,菖蒲是表征基督宝贵的复活。
早春散:苍术10克,甘松10克,菖蒲10克,桂皮5克,高良姜15克,雄黄5克,冰片0.5克,樟脑1克,碾成粉末装入香袋即可。
早春散挂在脖子,香袋里的药物正好处在天突穴的位置,药味散发出来后不但留香,还可以祛散口鼻周围的不良空气,防止空气中的病菌通过呼吸系统侵入,可以有效预防感冒和上呼吸道疾病。这个香袋透出一股香味,有点甜,带点微苦,很清新。
使用香囊时要注意防水、防潮,孕妇慎用。若直接接触皮肤而出现红疹、瘙痒等现象,请取下香囊,将香囊挂于室内空气流通处,局部皮肤外搽皮炎平或肤轻松软膏即可。
文人与菖蒲
江南七俗:“弹古琴,品普洱,着唐装,听昆曲,燃沉香,习密宗,植菖蒲,正所谓七俗。
自唐朝以来,菖蒲又被青年男女赋予了爱慕之意,而且大多是求之不得、劳燕分飞的苦恋。唐代诗人罗隐有诗句曰:“解吟怜芍药,难见恨菖蒲。”大约是这种高洁 的植物,太适宜比喻纯洁的女子,既非凡间俗物,求之不得也是理所应当。
自古石菖蒲还被传为有利于读书人士:在书桌上放一盆菖蒲,夜间看书,不会被火烛之烟熏坏眼睛。菖蒲移于盆盎之中, 制成盆景者,从唐宋开始,石菖蒲这种植物,就走出溪头涧畔,成为文人案头清供。宋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一班士子文人因仕途失意,或厌居豪华,渴慕山林田园之胜,对于盆景这种缩微的自然,兴趣便愈发浓厚。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很欣赏石菖蒲,他在《石菖蒲赞》中说:“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苇、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在这个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里,不妨效仿古人在书房案头放置一盆菖蒲草,赏四季之美。使房间内增添绿意、感受菖蒲独有的山林气,陶冶性情,愉悦惬意。